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质生产力”思维概念,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在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中,对于“人”的概化具有特别重要的认识论和逻辑自洽性意义。“人”的概化,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新质生产力经济学思维所概化的“人”,从“经济人”“组织人”演化产生了“智能机器人”。当新质生产力研究接受数字化人工智能的经济学思维时,主流经济学将发生颠覆性的范式变革。对生产力的“质态”关切,超越对生产力的“量态”关切,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经济学属性。经济学的范式变革,须将长期性、未来性、存量性、多元性等因素也纳入观察研究体系,这是域观经济学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逻辑基础,可以引导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体系,更科学地研究新时代、新世界所产生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的发展:超越"科学化"的羁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金沛 《学术研究》2006,3(1):39-46
从古典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就不停地困扰着经济学家。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集中体现为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及其运用后果的理解上。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日益傲慢地表现出忽视人的价值判断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等规范性内涵的趋势,其“科学化”的后果似乎是在加速向混淆目的与手段关系方向的轨道上发展,并假以“科学”的名义来颠覆人的基础性地位——以“科学”取代真理本身终将悲剧性地导致以物取代人。本文指出,由于经济学本身的社科属性,决定了其人本化走向的不可避免性,超越“科学化”而诉求于人的终极关怀才是经济学发展最根本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奇  王丹 《河北学刊》2005,25(6):180-185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边界如何确定?本文认为,经济学总体上是指关于在稀缺资源约束下如何使产出最大化的学问体系,它力求多角度地挖掘有限资源中的“潜在利益”,由此形成了多角度的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分支体系的发展正是新的挖潜途径不断被发现的过程。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人与物的关系)和交易(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把人“假定掉”的“纯经济学”和把“努力看作由人控制的变量”的政治经济学,正是从生产和交易两个方面研究如何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两大经济学分支体系。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应当如何对待人?时下我国对人的研究又有何倾向?本文拟对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状况作一简要评述。经济学生命史的发轫之始,是以致富为目的,以物质的国民财富为对象的。这种凝滞于物的经济学,可谓“见物不见人”。其后的发展,路分两途。马克思在其划时代巨著《资本论》中,批判了前人在经济研究中人与物关系上的错误,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作为对象。顺其铺设的理论台阶拾级而上,我们“透过物看见了人”。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泥  相似文献   

5.
关照德性价值、关照德性的本体存在意义,应当成为当代经济学和哲学联盟的主流意识。经济哲学的再度崛起,与20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所遭遇到的困境有直接关联。西方主流经济学背离古典经济学“经济人 道德人”的理论传统,它把“个人”的社会性本质、制约个人的制度因素、法律因素、文化因素、道德因素等抛置不顾,而以单纯抽象的理想“经济人”———即最大化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人来代替生活世界中“现实的个人”,并依此为基础来从事经济的运作和研究,其后果就是:对经济学的考究愈来愈注重其“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6.
王菁 《南方论刊》2008,(12):51-51,50
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其众多的理论洞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当代经济学所吸收。米塞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将理论立足于“把人当人”的社会哲学层面,将经济学纳入人类行为通论架构之中,在“符号逻辑”和“数学思维”遭到普遍质疑的今天,其理论魅力正与日俱增。因此,重拾米塞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对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力 《江汉论坛》2004,(10):81-83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传统的西方哲学只是侧重于从科学计量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具有特殊“理智”这种功能的“动物”,因而“历史”也不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系列,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经济人”范式。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回答了“真正的人性在哪里?”“人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也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有意识的生命”这个概念出发,形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人学生命观: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根据;人与人的世界的创造只能归结为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异化是人的生命的异化。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的著作中,人的“有意识的生命”被具体化为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实际生活过程”。但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生命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不同企业理论方法论的分水岭首先在于对人的经济行为的认识不同。基于此,企业理论研究范式可归结为三种:以“新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制度人”为出发点的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三种范式的企业理论有相通之处,但在方法论上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重建中国经济学的努力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但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在解决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诸多难题的同时,推进经济学的中国化,促进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繁荣,已成为中国经济学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一、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要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首先必须对“中国经济学”进行学科定位,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经济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洪银兴教授认为,经…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研究,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人道”和“非人道”(非人道并非界人道)两种类型。“人道”的类型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畴;“非人道”的类型属于自然科学。在“人道”的研究层面,有的侧重于规范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有的侧重于实证研究,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如今,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人学”更多地是指向“人道”研究的层面。总的倾向是试图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经济学、管理学借助于哲学的概念比较“自然”;哲学、伦理学诉诸于经济的“模型”则较为鲜见。它表明二者对人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2.
论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贺尊  汪小勤 《江汉论坛》2003,1(9):37-39
本文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入手,阐释了“和而不同”是伦理学与经济学融合的前提;伦理学中体现经济学思想、经济学中反映伦理学内涵是伦理学与经济学融合的中介;伦理经济学作为伦理学与经济学融合的产物,其价值就在于改善经济决策的伦理质量。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不应偏爱于纯粹的数学模型或中性的分析工具,而应把伦理学方法“皈依”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去解决当前信用缺乏、价值判断缺位等实际问题,为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伦理指导,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 长久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仿效、沿用自然科学的分类方法,在把经济研究分为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一直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这样两类,并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国内学者认为,理论经济学“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指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主要指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中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 《江淮论坛》2006,(5):15-21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尽管“理性选择”假设饱受批评,但目前仍是现代经济学的内核之一,并为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倍受争议的假设,仍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理性选择”的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的考察指出,在认知过程中,理性和感性、知性同样在起作用,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讲,仅考虑理性的经济学是不全面的,建立于“理性选择”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在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是存在缺陷的。而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学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6.
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以“经济人”(利己人)作为一个基本假说,但人类行为的利他主义问题并未消失在经济文献之中。本文拟在论述利他主义的经济学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他与利己互动的新经济人范式假说,并通过模型的建立,论述了利他主义稀缺的机理以及政府调节对“利他主义稀缺品”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需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功能,构建出利他与利己互动下的新经济人范式,从而根本摆脱西方经济学中作为“最大化行为”的“自私人”的思维模式,真正走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要求经济学把视野从单纯的“物的维度”拓展到社会科学的另外两个维度——“意义的维度”和“行为的维度”。从我们熟悉的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评角度看,这一演变意味着经济学将回归“古典”、摆脱“庸俗”、找回“人”及其“意义”。因此,读者不妨把这篇文章看作是我对中国学者们正在从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本土意义”的描写,这类本土性的研究,我们一贯地把它称为“直面现象的经济学”。这篇文章所讨论的,其实就是我所理解的“直面现象的经济学”所必须包含的全部三个维度——物的维度、行为的维度和意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问题是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学日益技术化、公理化和科学化,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逐步丧失了道德伦理视野。然而,经济学要对现实问题真正作出思考和解释,依然不得不深入经济学公式背后的伦理问题。在经济学日益疏远伦理学的思潮下,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却掀起了一场复兴经济学与伦理学联盟、重建经济学伦理之维的“革命”。他强调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关系的双向性,主张在重新宽泛理解经济学的基础上,“恢复”经济学内在拥有的“人的层面”和“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由于所持的学科立场及研究视角的不同,对法经济学关注的学者们并没有就其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取得一致的看法。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学派把“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在研究范围上包括从反托拉斯法到法律和法学的各个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偏重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以麦乐怡为代表的非主流学派则把“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经济、社会、哲学等比较分析”,在研究范围上纳入更多意识形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经济、政治、社会判断方法的综合。主流学派凭借其研究方法上的“技术优势”,在过去4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非主流学派试图突破法经济学研究中“法律的经济分析”这种狭窄的分析框架,发展出一种新的思考法学与经济学的方法。这一发展趋势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方法和分析结论在多大程度上能显示出超过“法律的经济分析”。从根本上讲,法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过程。作为新兴的理论学科,法经济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