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逍遥游"的实质是庄子对主体修养境界高度地提升与合理性论证,体现了"无无"境界的思想性质和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理论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批判庄子反对"有待"和以"无待"论证"逍遥游"境界的虚无思想性质和理论思维取向,揭示"无无"境界思想本质;(二)改造和吸收庄子提升境界高度并论证其合理性的理论思维成果。王夫之研究"逍遥游"的思想价值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他与庄子思想的同异及其思想根源;(二)他遵循的从"无无"到"有"境界线索并论证"有"境界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2.
庄子尊天为至高权威,以达致天之无待境界为逍遥,在他看来,逍遥始终处于天的权威体系中,唯天乃为逍遥,舍此无可言逍遥。而郭象却从万物自生而独化的认知观念出发,主张万物各尽其性分即可达致逍遥,从而否定了其中统一权威体系的存在,最终实现了对庄子逍遥思想的改造。是否存在应当服从的统一权威,是两种逍遥观念的根本分异点。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逍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逍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逍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郭象通过注解《庄子》而系统阐释的"适性逍遥"之理念,乃是魏晋时期"人的自觉"的重要体现,它将庄子"依循自然的自由"境界投射到人间,推衍成为"依循本性的自由"境界,使得"逍遥"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而是张扬个性的精神出路。本文首先分析郭象逍遥义的理据,并以嵇康和王羲之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魏晋士人之文与人对这一观念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5.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宗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4-43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郭象之逍遥义包含圣人之“无待”逍遥与众生之“有待”逍遥两个层次:前者从“心”上言逍遥,属主观的境界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承接;后者从“性”上言逍遥,属客观的实然形态,是对庄子逍遥义的拓展。对郭象逍遥义两个层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其性质的判定。学界以“适性逍遥”指称郭象之逍遥义,遗落了其义中的圣人逍遥一层,对此的澄清,有助于对郭象逍遥义的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总纲性质的篇章,它提出了无待的理想和对自由的追求。在作者思想的阐述中,它没有在展开一个天地大境之后就直接切入无待的主题,而是首先以客观的有待感知这个世界。在有待的世界中,庄子看到了物之有待和人之有待,继而提出了实现无待理想、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其独有的思想、视野和境界给后人以启示和深思。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能体纯素"的"真人".其主要内涵可归结为超群绝伦的神异气质;不随物迁而游乎尘外;超越生死的真情天性.这种真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核心是一致的,其对后代文化与文学中"真人"形象的人格建构影响深远.从当代文化的层面观照,庄子的理想人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因而在当今的文化人格建构上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齐是非"与他对"有是非"的批判其实构成了一个是非判断的悖论,并且这个悖论导致了庄子在论齐物与明逍遥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的观点。但是,庄子的"化"又为人们提供了消解这个悖论与这种矛盾观点的一个契机,因为"化"就是一个从"有是非"到无是非的过程,并且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保证了庄子的齐物逍遥实现了的一种内在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从尘世的超越到精神的逍遥——《庄子》精神主体自由论勾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自由的艰难追索与尘世超越的逍遥理想 ,是一部《庄子》的真魂。本文试图从“灵肉两分”入手 ,揭破“身的解脱与心的希冀”缘自“体道求真与天人合一”的心理、精神、思想依据及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功夫序列 ,分析了《庄子》作为彻底理性批判主义者的感性色彩与诗家情怀 ,揭示其“安”与“不安”、“顺”与“破”、“无为”与“有为”、自由中的不自由及不自由中的自由所据的割裂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矛盾症结 ,发掘了其哲学运思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2.
在比较和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上,这两种游戏的本质得以廊清,他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因而彰显:用“出世”的“逍遥”,庄子达到了他追求维护“形而上”“道”的目的;回到在世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成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扬弃和积极的治疗。有趣的是,“出世”和“回到生活”都是通过“游戏”的途径来完成的,文章从而指出:(1)“游戏”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必须辨证地看待庄子和维氏与行而上学的联系;(3)通过本研究,可以管窥到中西古今哲学存在着共通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问,研究庄子和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观”加强了对话性这一哲学本性,对中西古今哲学的互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庄子》三重语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语境、道家的语境、“三言”的语境是我们解读《庄子》的钥匙。历史的语境是一个批判的、解构的系统,道家的语境是一个因承的、结构的系统,“三言”的语境是一个言说的、话语的系统,它们相因相生,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庄子》深闳幽远的思想、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意志活动 ,从来就是一种通过对存在的超越性追问来超出存在者整体之限制和束缚的自由之努力。而当哲学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认识这一点通过德国唯心论而成为哲学的自我意识的时候 ,自由本质问题就成了进行着超越性思考的哲学的核心问题。然而 ,任何超越性的思考 ,其所涉及到的都具有普遍必然性意义的存在者整体的根据本质 ,但自由在原则上却是个别化的事情。这个矛盾作为自由本质问题的基本难题 ,一直困扰着西方传统中的哲学思考 ,而处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固有传统中的庄子 ,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恰当地解决了这一根本难题 ,并因此而真正揭示了人类自由的根据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向秀、郭象之逍遥义长期独霸魏晋士林,为时人所无法超越.支遁之逍遥新义即针对向秀、郭象之逍遥义而发,并最终取向、郭义而代之.支遁之逍遥新义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指向,其之所以能够胜出,有三种可能:一是支理才藻奇绝,花烂映发,富于美感;二是支理以人性恶解释向秀、郭象逍遥义,揭示出其有可能造成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背离;三是支理对“心”与“性”进行了否定性的剥离,将逍遥从横向的普遍性扭转为纵向的境界提升,使逍遥之境更为纯粹刚拔,从而为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17.
董晔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3,(2)
庄子与卢梭同样发现了文明与自然的直接对抗性,并对人的自然本性及人类的生存走向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同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应从人为存在回到自然存在;同样试图通过向人类早期生存状态回溯的方式,发掘对抗各自所处异化状况的有效途径.但二人的自然观在哲学基础、社会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此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来比较庄子与卢梭的自然观,对于批判地吸收他们的思想精髓,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更好地建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尼采看成是步入后现代的标志,事实上,所谓尼采开启的后现代是在德里达这条线索上得以真正展开的。从尼采到德里达,这是后现代的最内在最彻底的进向,那是回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的后现代。德里达当年在语言学和文字学层面解构逻各斯中心,寻求语言无底且无边的游戏,这在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和图像霸权那里得到充分回应。这也表明,德里达所揭示的解构面向,具有后现代的预言性质,无疑也是后现代开启的标识。德里达后来转向他者的伦理学,关注在绝境中的解构,强调没有宗教的宗教性,期待弥赛亚的到来。这些都表明,他对后现代时代的一种新的人文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