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徐志摩致奥格顿英文书信的发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涛 《齐鲁学刊》2006,36(3):116-121
徐志摩1921-1924年间给剑桥学者奥格顿的六封英文书信最近被笔者在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奥格顿档案中发现。这些书信透露了徐志摩与剑桥著名语言学学者、基础英语运动创始人奥格顿交往的许多重要细节,其中有:徐志摩曾向中国学界介绍奥格顿和理查兹的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奥格顿和罗素曾邀请梁启超和胡适为“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丛书撰写介绍中国思想的著作,后来将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英译本收入此丛书出版;徐志摩通过奥格顿为松坡图书馆选购英文书籍等。书信还流露了徐志摩在遭遇丧亲与失恋的双重打击下的苦闷情绪。这些信息对于徐志摩在剑桥时期的生活、感情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徐志摩编辑时期的《晨报》副刊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与李大钊、孙伏园的比较之中 ,考察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与徐志摩本人思想、个性间的内在联系 ,力图使人们对徐编辑的《晨报》副刊及其价值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与中国诗歌传统李成希谈到徐志摩的诗歌,人们一开始就认定它是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浪漫派诗人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与徐志摩同时代的人常把他比作雪莱;卞之琳说徐志摩没有超过19世纪浪漫派的一步①;梁实秋也曾说过,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大半是模仿近代英国诗,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编纂的主流文学史著,倾向于高评徐志摩诗歌,有的甚至将其诗高评到可与鲁迅小说比肩的程度;而立足于阶级论的文学史著则对其低评或否定。这种低评或否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成为文学史著的唯一声音。新时期以来,回归审美,使徐志摩的文学史形象建构重新回到了十分有利的文化场域,但其文学史声誉却再也没有回归曾经的高点。徐志摩诗歌宽厚稳固的读者基础具有相当的耐时间性,这使他成为民国诗人在当代最具读者基础的一位。这一情况值得玩味,因为那一时期的一些重要诗人,比如郭沫若,其文学史的高评与读者基础的弱化在当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背反趋向。  相似文献   

5.
论诗人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前,茅盾在《徐志摩论》一文中,就曾经指出:“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的。”不幸的是,这颗早陨的诗坛巨星,在当代大多数人的记忆中,要么是个陌生人,要么是个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国内出版了《徐志摩诗集》、《徐志摩年谱》、《徐志摩选集》和《徐志摩全集》,诗人的作品产生了不少批评者意想不到的持续反响,真正的艺术在历史长河严峻的冲刷后,顺利地通过了过滤良莠的神圣闸门。从1932  相似文献   

6.
记得有位学者是说过,只有不完满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只有创建中的人生才是响亮的人生,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阔的艺术.读了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后,觉得这句话仿佛就是说给徐志摩的.近年来阅读了几种版本的徐志摩的传忆,其叙述、表现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觉得唯有这本《徐志摩传》更见特色.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表现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徐志摩和作为一个浪漫诗人的徐志摩.传记作者从文学史的角度叙述了这位作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他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生的生命流程进行真实的刻画,为我们重新认识徐志摩,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种独特的认识线索.徐志摩生前身后,都曾引起过无数的纷争.他追求过、探索过,有建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有失误.可就在他行进的中途,不幸,一切都突然中止了.正如作者在本书《序》中所言,“建树还远未到头,一挥手,他就乘风飞去了.而且,他在探索中或许还有偏差,他的建树也许并不卓著.”这也许就构成了诗人徐志摩并不完满的人生.但是,我们觉得,这却是一个真实的人生,健全的人生.徐志摩自己在写作《罗曼罗兰》时也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或托尔斯泰,正是一条大河,它那波澜,它那曲折,它那气象,随处不同,我们不能划了它的一弯一角为代表它那全流.”作者正是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8.
将徐志摩《偶然》一诗中的情感表达视为诗人对于人生际会的感悟是可以理解的,而诗歌中体现出的自由、自然、忧郁等诗歌气质,也与徐志摩的一段人生际会有着莫大的关联。从应然的视角审视徐志摩与罗素、泰戈尔和哈代的交际与交流,能够找到《偶然》的更深层意蕴。他追随罗素,追随自由;亲近自然,亲近泰戈尔;翻译哈代,濡染忧郁。这些看上去驳杂的诗绪,构成了徐志摩以《偶然》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的重要气质,也让他在新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9.
1948年,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国际形势、如何对待苏联"的争论。早在1925年,徐志摩与张奚若在《晨报副刊》发动"苏俄问题大讨论"的时候,胡适对苏联还是充满理解与同情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漫漫长夜寻“明星”———论徐志摩的抒情诗创作王桂青在徐志摩的抒情诗中,经常出现“明星”这一意象。应该说,“明星”是社会光明的象征,是徐志摩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象征。本文试从他的抒情诗入手,探寻他在漫漫长夜中求索理想亦即他心目中的“明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诗人徐志摩诞辰一百零五周年及逝世七十周年,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和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诗人徐志摩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在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市隆重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俞兆平 《学术界》2002,(3):137-139
邵伯周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新唯美主义”一节中的有关闻一多部分 ,至少有百分之六十来自俞兆平所著《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中闻一多“中期美学思想”一节。这种抄袭是一种“缩写”他文和“袭用”他文观点的手法 ,很具隐蔽性 ,因而尤其需要加以揭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的悲凄心歌──论徐志摩诗歌的“夸父精神”吕文君关于徐志摩的诗,研究者甚众。可惜的是,人们在说徐志摩是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是好诗时,除了褒扬其诗歌技巧的完美无缺外,其他的却很少提及。似乎徐志摩写诗只会玩弄技巧,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意在通过“徐志摩研究”这一个案剖析,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纯粹思维模式,作一反思检讨。徐志摩作为一直有争议的诗人,对他的研究,较典型地表现了当代批评界某种共同的痼疾,即“三段论”批评模式、一分为二两极分离对立与线性割裂的思维模式。这种普遍思维模式还不仅仅表现在文艺研究的领域。本文探寻了它所以形成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中外文化交合的肇因。随着这位诗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本文勾划了当代批评界观念变迁的轨迹,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逐渐疏离这种病态模式的某些可喜转变,并企盼民族心灵的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15.
王学海 《云梦学刊》2013,(4):108-115
对徐志摩诗的误读,以及对他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的浅层次诠释,至今仍然贻误着读者。如果从时代背景来考察,以诗人艺术地政治介入,行进中的矛盾二重性,文化素养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去纠正历来对几首徐志摩诗的误读。并通过对徐志摩与三位女性的深度剖析,找出他与三位女性纠缠中深蕴的悲剧精神,以及此悲剧精神对徐志摩本身成功行为的一种再诘难。  相似文献   

16.
公正的“诗魂”与“诗评”的公正──徐志摩其人其诗新辩张文荣徐志摩这样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短暂而又纷繁的历史瞬间,能以其诗的处力留下不可后灭的展痕,不能不说是个难解之谜。长期以来,我们对徐志康的考察和研究,囿于“徐志摩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17.
胡风、许杰、苏雪林和穆木天的作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胡风、许杰、苏雪林、穆木天四人对周作人、林语堂、张天翼、沈从文、徐志摩五位作家的专论,就作家论的批评立场、思想视角及对于理想美与艺术美的价值评估等方面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艺术的中西文化取向──朱自清、徐志摩散文比较奚学瑶,黄艾榕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继东汉佛教文化东传以来的一次更重要更全面的文化变革。文化观念的变革,对古老中国的伦理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带来了崭新的...  相似文献   

19.
理想与情爱的闪光─—论徐志摩的爱情诗王洪庚徐志摩是新月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在生前自编了三部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猛虎集》(1931年)。在不幸罹难之后,他人又为其编了第四本诗集《云游》(1932年)。诗人...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人雪莱和中国诗人徐志摩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热烈追求爱、美与自由。二人又有不同之处:雪莱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关心上,所以,有人说雪莱首先是一位预言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而徐志摩对爱、美与自由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其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对人生的思索和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于两位诗人如炼狱一样涤荡了他们的生命,并铸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