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丁宏 《回族研究》2002,(3):102-105
回族社会“男性中心”观念导致了妇女的“边缘化”及对妇女问题研究的忽略,而女性研究队伍的薄弱则加重了回族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这就需要在回族研究中引进性别的观点,即从性别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回族社会。这将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性别盲点”,使回族研究事业沿着公正、科学的方向寻求更高层次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李二仕 《中国民族》2012,(Z1):18-23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跷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说明嘉绒藏族的社会性别理念是强调男女差异的事实而不强调男尊女卑的价值判断,社会性别规范强调性别差异而不是强调社会性别对立,社会性别实践是男女对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有平等权力。因此,认为以"男尊女卑"概括嘉绒藏族社会性别观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4.
边境贸易的发展,促使了岳镇的城镇化历程,其中的社会性别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在边境贸易的背景之下,以婚姻为分析对象,探讨私人生活和社会性别建构的互动关系,以此说明社会性别是一个可以被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构建是以社会及其文化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经由婚姻中婚姻形式、择偶方式、通婚圈、婚礼等这些文化事项变化,新的社会性别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5.
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是由文化建构的.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社会性别观念也深深打上了这两种文化影响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历史学与人的自我认识之关系上,大体上经历了古代的个人完善、近代的理性思考和现代的对人类社会与个人自我的全面认识三个阶段.古代史学家重在教人如何成为完人和圣人,近代史学家着力探求人们活动的历史舞台,现代史学家则对人类社会自身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哲学探讨以求能够自由地把握人类历史的命运.这一任务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7.
婚姻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它的发展历史总是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婚姻家庭作为一种反映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现象,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出现。总之,婚姻与家庭是社会产物,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进步,这一事实已经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婚姻家庭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但是,社会在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出现一种相对的退步和停滞不前的现象,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必然有它的发展、变化,直至消亡。这是客观规律,无法抗拒。人类社会由它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多种多样的外部形态所组成。家庭婚姻属于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也就有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譬如:由群婚而血缘家族,而亚血族群婚,而对偶婚,而一夫一妻制。恩格斯说:“群婚是跟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是跟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破坏夫妻贞操与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跟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多元分化重组、拼接磨合之时代转型的总体框架模塑.而性别作为社会存在最基本的两元,在男性精英阶层的国家主义所架设的隐性霸权和谐下,女性主体要求的性别权力或权利分享,其发声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和谐这一总体目标阻滞看.本文提出以社会性别概念作为观察视角、分析工具进而反思阶层和谐、社区和谐、部门和谐、城乡和谐、区域和谐、行政和谐,以实现多元的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人类学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高层以外。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民族旅游中女性的病理化形象和女性游客的不公平地位,旅游业也因此形成女性主导,而男性受压抑受贬斥的行业性别。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建立游客与东道主的真诚友谊,是顺应世界性别公平潮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3,(11):56-57
女书习俗,俗称“女书…江永女书”,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性别文字,是瑶族女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以表述其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独特形式,主要在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流传。  相似文献   

12.
徐平 《民族研究》2002,(5):49-50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者的任务 ,说到底都是如何面对人类自己的问题。我们所谓的研究 ,无非是一个如何认识和不断加深认识人类社会的过程。我们可以固执己见地强调 ,这几个学科是如何的不同 ,它们的学科源流、理论方法、目的任务等等有着多么大的区别 ,但从根本上讲 ,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 ,即注重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这几个伴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而传入的学科 ,在中国的学科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一直都是相生相成、高度交融的 ,特别是在认识人类社会的方法上 ,都格外强调“调查研究” ,无论是称之为社会调查、民族调…  相似文献   

13.
牛作为一种牲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以牛作为牵引力的农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对于一些民族社会来说,牛不仅具有生产生活上的实用价值,也是宗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祭祀品,并作为交换媒介、娱乐工具、财富象征和民族精神气质等符号存在.从牛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群体及自我的互动关系.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牛在日常生活中正渐渐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视野,以牛为纽带建构起来的文化越来越式微,这是人类文化的退化,抑或是人类自我的忘却?本文通过对“牛”在西南民族社会中意义的探讨,试图说明人与物的动态关系,以及人对自我在自然界位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早期生育信仰的产生、形式、过程和特点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生育信仰源于原始人崇尚生命,对产生生命现象的崇拜,亦即对生育能力的崇拜,它出现在图腾崇拜之前。生育信仰有女性崇拜、图腾崇拜、男性崇拜等形式。最早所见生育信仰的偶像为孕体雕像,它是对生命产生过程的写实,没有性别的区分。女性崇拜是生育信仰最初阶段的重要时期,表明人类对性别有了明确的认识,对生命孕育者在性别上的肯定。但女性崇拜不是图腾崇拜,它曾与图腾崇拜并存过一个时期。男性崇拜的出现使生育信仰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生育的主体突出了男子的作用,它一方面说明人类有了“种”的概念,同时也是男子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对人类社会生活风尚的研究,才能领悟这一功能。社会生活的变化,虽然导致一部分风俗习惯的消失,但同时又伴有新的风俗产生,起着新的作用。阿拉伯民俗文化因其共同的文明源泉而具有相同的特性。首先是伟大文明产生地之一的阿拉伯各国有相似的环境。同时,沙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京族古代的教育活动论略陈时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便产生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物质生活,而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行与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教育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因为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有目...  相似文献   

17.
人们掌握语言或方言的多少,往往决定于他们的社会经历、活动范围和文化程度,这种情况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很普遍。而海南三亚回族的多语现象则有所不同。除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或方言比周围其他民族更多一些而且是群体性的这一特点外,他们掌握语种的多少并不受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年龄的差别。这更是三亚回族所特有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材料,从居住环境、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的参政权利得到了很大提高,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妇女参政水平虽有差别,但并不明显;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妇女参政水平与东部汉族人民聚居地区持平,高于中部地区。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性别政治的影响较大,而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白玛措 《中国藏学》2012,(1):115-129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互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而影响这一经济行为的因素之一是文化的诠释功能。文章通过田野点的那曲牧民,展现了牧民社区中的亲系组织及其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牧民社区在如何延续和保留着影响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相比于其他社会科学对城市的广泛研究,人类学的城市研究并不突出,这大概缘于人类学兴起之时对其研究范围的分类。在原始社会、古式社会和西方文明社会这三种研究对象中,从18世纪哲学当中脱胎而出的人类学更为关注原始社会。当时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具有普同心智,研究比自身社会更为简单的原始社会,可以了解西方的过去,所以他们并不关注西方文明社会本身。正如R·E·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所说:"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迄今为止基本上只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