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辽阔,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地方,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等部族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10世纪时,现今西宁以东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11世纪唃厮啰王朝兴起,迄至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习惯上分为三大藏区,藏文史书上称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安多政教史》,安多之名则是采巴颜喀拉山东麓的阿庆风嘉雪山与多拉山两座山名的首字合并而称的。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之全部等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到蒙古人统一西藏之前这一地区藏族部落有关社会经济的发展诸问题。曾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安多吐蕃社会“生产力相当低下,”本文想通过事实的叙述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21世纪 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藏区是由卫藏(西藏自治区)、康巴(四川甘孜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等)和安多(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和四川阿坝州等)三大藏语方言区构成的。安多藏区是中国藏  相似文献   

4.
宋代吐蕃风俗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称为吐蕃的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自称为“博”,“藏族”乃是这个民族的汉语称谓.公元6世纪80年代,崛起西于藏高原,公元7世纪时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并不断向东扩张发展.吐蕃在唐朝时最为强盛,自9世纪中叶以来,渐趋衰弱,政权土崩瓦解.居住在西藏本土的吐蕃各部分裂成为数众多的割据小国,彼此间干戈不已,内战不休,他们同中原王朝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而位于西藏本土以东的吐蕃部落,则脱离了吐蕃政权的羁绊,更是“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散处于河、湟、江、岷间.“吐蕃本西羌属”,其族种“百有五十种”,因此居住在“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威、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而居住在河西“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且早已吐蕃化.宋代吐蕃就是指这一广大地域的吐蕃部族,即今藏语所说的“安多”(今青海和甘南地区)和“康巴”(今四川甘孜及西藏昌都等地区)藏族.  相似文献   

5.
青唐政权     
吐蕃王朝崩溃后,陇右、安多地区藏族“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个势力集团都与宋朝通贡请封,宋朝推行“结好政策”,双方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封建生产方式影响较多,这里藏族各部在北宋时已完成了其封建化进程。青海南部则不同。当原吐蕃王室几个支系争建地方政权时,新的势力集团进入玉树,即囊谦王家族。约在南宋初年投附黎州地方政府,得到了宋廷发的文册,管  相似文献   

6.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7.
明代对西北藏区实行的僧纲制度是其管理藏区事务的一部分,也是明代对汉传佛教采取的僧官制度在西北地区的扩延,明把西北地区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不少政策首先是在这里推行后才向藏地纵深地带延伸的,因此,研究它在安多地区实行的僧纲制度对研究明代藏族史有一定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唐记忆     
位于"草原边缘""走廊交界"与"中间圈"的藏东地区,拥有文化结构上的特殊性:由于远离西藏中部,安多避免了中世纪吐蕃王朝覆灭后卫藏的弥散状态。10世纪中叶佛教的后弘期复兴,可以看作是藏东安多与藏西阿里两个外围地区向中心辐射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安多、青唐(现青海西宁)出发,以唃厮啰与格萨尔相似的叙事结构作为隐喻,说明后弘期的佛教复振与影响在当下的安多社会与文化中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是佛教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自今尼泊尔和我国中原两个方向传入藏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曾建大小昭寺,并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等开始翻译佛经,倡行佛教,乃佛教“前弘期”的开端。赤松德赞(742—797)时期,大力推行佛教,兴建寺院,建立僧伽制度,并组织译师译出密乘经典数十部。还曾召集佛教徒与苯教徒进行辩论,以抑苯兴佛;又举行南僧与汉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到了赤祖德赞(806—841)时,以强力手段维护佛教利益。由于当时佛教还局限在吐蕃王朝上层,而在民众中尚未扎下根来,且僧侣集团的地位又过分提高,促使与贵族集团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元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兴苯灭佛。至此佛教前弘期终止。佛教在藏区一度沉寂,达100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早在唐以前,藏区已有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北史》和《隋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附国”(今四川甘孜藏区一带)境内“山出金”,“王与酋帅,金为首饰,胸前悬一金花,径三寸”。藏区黄金开采的首次高潮当数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并不断开拓疆域,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同时,积极发展吐蕃经济,与周边的邻国广泛建立联系,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藏区黄金开发的几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吐蕃王朝时期的黄金开发浪潮早在唐以前 ,藏区已有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北史》和《隋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附国”(今四川甘孜藏区一带 )境内“山出金” ,“王与酋帅 ,金为首饰 ,胸前悬一金花 ,径三寸”。藏区黄金开采的首次高潮当数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之后。松赞干布在统一吐蕃并不断开拓疆域 ,扩大其势力范围的同时 ,积极发展吐蕃经济 ,与周边的邻国广泛建立联系 ,为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第吾教法源流》中讲述了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四方邻邦的交往 ,开拓了八个交易市场 ,史称“凯吉…  相似文献   

12.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中有一支著名的吐蕃汉姓部落“包家族”,其来源是吐蕃化的汉姓丁家,最初居地在秦州宁远砦北,后迁徙于熙、河、洮、岷等地,并从此世居此地,其家族成员有宋代的包约、包顺、包诚及金朝的包长寿、包世显等。包家族归附宋、金王朝后,始终效力于宋、金王朝,与宋、金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安多地区的藏族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但其研讨者或偶有涉及,却不免资料不足,立论失之于空泛,或有一孔之见,而未窥其全貌,莫衷一是。笔者有幸读到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丹曲同志的新著《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为之耳目一新,产生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社会调查,突出地域特色 “安多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和四川部分藏族地区,在历史上吐蕃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所以,该地区藏族文化独具特  相似文献   

14.
略论历史上川西北地区的藏汉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枕青藏高原东南麓,俯瞰川西平原,历来是氐羌、藏等各族人民生活、繁衍、开发的地区。由于中央王朝在这里建置较早,汉族人民或由驻军屯戍,或从事垦殖商贸,也先后进入四川西北。唐代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发展,藏族遍及川西北地区而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唐王朝设立松、当、静、拓、恭、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唃厮啰统治时期青唐吐蕃政权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唐吐蕃政权,这是我国北宋时期安多藏族建立的一个以青唐城(今青海西宁)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个政仅如果从宋真宗(?)中祥符元年(1008)唃厮啰的名字第一次出现算起的话,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唃厮啰之地全部改为宋朝郡县止,历时108年,先后经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六代国主的执政。公元9~13世纪,是藏族历史上分裂割据时期,安多青唐政权与阿里古格王国就是这一时期由藏族建立的两个最有影响的政权,特别是青唐吐蕃政权,它是这一时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  相似文献   

16.
西藏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是在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代。其后,经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两代赞普的大力支持,创造传布条件,制订发展措施,但由于阻力很大,两百年间并未站稳脚跟。九世纪中叶,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反佛,本教徒杀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进行“灭佛”运动,以后朗达玛又见杀于佛教徒,吐蕃王朝随之崩溃,佛教也受这一挫折衰落了大约一百年。  相似文献   

17.
再论藏族寺院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藏族教育、特别是研究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决不能忽视或回避其复杂的寺院教育,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作者曾在《历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的拙文中稍许涉及了这个问题,然极不全面、颇不深刻,很有补充之必要,故撰此文。一、寺院教育的来历、形成与发展(一)寺院教育的来历: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时,佛教这个外来文化形态即非正式地渗入吐蕃社会。及7世纪上半叶,即松赞干布时代,佛教便从祖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逐渐大规模地传入吐蕃地区。由于吐蕃王朝上层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他们竭力提倡与支持佛教,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松潘话是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地区的藏语。松潘县东与东南面跟绵阳专区的平武相连,北接南坪,西与红原相邻,西北与若尔盖交界,南面是茂县、黑水,境内居住着藏、汉、羌、回等民族,藏族人口约2万多。当地藏语称藏族为hpo~(?51), xha~(55) ku~(55)或xha~(55) wa~(31)则专指松潘藏人。全境地势高寒,四季不甚分明,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中青年一般兼通藏汉双语,老年及妇女中一部分也能听懂汉语。《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疆域“东与松、茂、巂接……”。其中的”松、茂”即指今松潘、茂县等地区。历史上这里就是藏汉人民来往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与藏区商贸交换集散的重镇。  相似文献   

19.
赛宗寺,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大河坝乡南部一百多里处的“哲嘎尔赛宗山”下,藏语称“哲嘎尔赛宗”,意为“白岩猴寨”,很早以前,猴群满山,直今当地所供山神,便是“体形如人、头面如猴”之神,通称“念赛达瓦钦布”,意为“亲猴明月大仙”。此山,是安多藏族地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这座乳白色的山峦,犹如一朵盛开的白莲花,巍然耸立,直插蓝天;远远望去,山势峻美,酷似一头饮水巨象,象鼻下垂于寺前庆摸沟清清水中;山上沟壑纵横,密洞遍布,苍松  相似文献   

20.
安多藏区的部族研究是国际藏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安多藏区形成的开端应为公元八世纪的安史之乱,而其部落体制、格局的定型则为元明时期。本文以明代史料中辑录了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隶于明代的“西番诸卫”,析分为七卷,分期连载。为安多藏区部落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