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回家     
谭回乡 《社会工作》2011,(19):53-54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和喜庆。但对朱某来说,应该还有一件值得纪念和喜庆的事——她在社工的陪同下回家了,回到了一个阔别二十多年的家。她进家门后,第一个要见的是母亲,第一声呼唤的还是母亲,但是,任凭女儿怎样呼唤,母亲因患脑溢血无法用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则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将孩子送走的母亲。她是瑞士籍家庭教师伊丽莎白,为了替父亲还债,她为英国贵族查理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一出生就被带走了。7年以后,这位母亲仍对女儿念念不忘,为了见到女儿,她来到查理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她的女儿由于从小缺少母爱,娇惯任性,伊丽莎白以极大的耐心、爱心教导她、宽容她。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没有贫穷的母亲,没有丑陋的母亲,没有老迈的母亲,有的只是——母亲。有一位年逾九旬的母亲,她的身体仍很硬朗。然而,在五年前,她却患上了严重的老年性痴呆症。她共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患上老年性痴呆症的她,已经  相似文献   

4.
在"5.12"抗震救灾的一线,在民政社会福利战线上,有这样一个人:她是八旬老母亲的女儿,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成都市儿福院800余名干部职工和孤残儿童的主心骨.她就是一成都市政协委员、"三八"红旗手、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的院长魏建华.  相似文献   

5.
旧物的归宿     
以前母亲有个习惯,喜欢把我女儿穿过的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然后送给亲戚家更小的孩子。每当看到亲戚家孩子穿着孙女的衣服时,母亲总是特别欣慰,还喜欢讲讲这件衣服的历史。这些衣服,母亲最熟悉,她亲手打理过,说起来如数家珍:"这裙子是妞儿最喜欢的,是她爸送的生日礼物呢!"她的那种表情,就像是为离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一个好归宿一样。我明白,母亲这样做,不光是因为她节俭,更是因为她对这些衣服有了感情,舍不得随便丢弃,总想让它们有个好归宿。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故事     
《东西南北》2009,(8):80-80
编辑小庞的女儿已经16个月了,因为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女儿两个月时她就将送到了母亲家,因为路途遥远,一个月也只能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她都会为女儿照大量的照片,然后存在电脑里当成桌面背景每天换着看,这样她觉得似乎就能离女儿近一些,以解思念之苦。  相似文献   

7.
推理断案     
枪声一位刚逛街回来的母亲,突然听到女儿房间里传出一声枪响,她急忙向女儿的房间跑去,并在门上看到一颗子弹。由于房门从外面上锁,母亲便  相似文献   

8.
张鸣跃 《东西南北》2008,(11):54-55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一个妈妈有四个孩子,乡下泼辣女人,对孩子很严很碎嘴,对小女儿也一样。小女儿很灵秀,样样在人前。15岁那年,女儿考上了师范学校,可是不久,一场墙塌之祸让她的命运改了道。女儿两个多月后醒来,首先看得到的是,五大三粗的妈妈瘦成了干鬼。她哭,妈妈细细地告诉她这两个多月她是怎样  相似文献   

9.
徐亮 《东西南北》2009,(1):53-53
她叫凯莉·诺克斯,出生在英国伦敦。23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医院的助产房里,在父母的焦急期待中,她呱呱坠地。助产士抱着这个漂亮的婴儿,小心翼翼地走向她的母亲。“恭喜你,你生了一名可爱的女儿,她有两条腿、一个漂亮的脸蛋。”助产士祝贺说,“可是……她缺少了一段前臂。”  相似文献   

10.
甘素芳祖籍河南。父亲是个画师,每月都有一定的收入。因此,日子还过得去。母亲总盼望能生一个女儿,可偏偏一连生下四个儿子。生甘素芳时她已经三十五岁了,难产,大出血,差一点丧了命。她绝望了,决定把这个小儿子当女儿对待,便起了这样一个名字——素芳。从小他就留长发,梳小辫,穿花衣,穿裙子。不知底细的人,还真以为他是个女孩子,夸他长得漂亮、伶俐,“象一朵花似的”。听了这些话,母亲更是得意。六岁上小学时,这个假小姑娘不得不换上男孩子的衣服。可内衣,毛衣仍然大红大花的,头发还是留得长长的——母亲舍不得把它剪掉,甘素芳自己也认为这样好看。虽  相似文献   

11.
葛维樱 《东西南北》2014,(16):74-75
当时正在上海照顾病重母亲的小女儿张廉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敌人故意制造的谣言。因为之前听过许多日军方面不实的报道,张廉云不相信这条消息。直到叔叔流着泪、哽咽良久,说出一句"你父亲已经不在了",她才知道一切都是真的。一个月前,廉云得到两年未见的父亲的电报,让她和姐姐去前线看望父亲,已经收拾好行装的廉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两个月后,张自忠夫人病逝,"弥留之际,叔叔大声在母亲耳边告诉了她父亲去世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东西南北》2013,(19):48-49
在中国,未婚妈妈是一个隐秘的群体。现实中,她们承受着道德、规章制度、情感、经济上的种种压力,守护着小生命的尊严。网络里,她们互助慰藉,抱团取暖。 飞飞出生那天,北京大暴雨。生完飞飞,乔敏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说,前一天夜里,她和乔敏的父亲都做了奇怪的梦。父亲的梦是:女儿掉进了粪坑里;母亲的梦跟那天的情景很像:乔敏奔走在暴雨里,“叫也不应,漫天大雨里就你孤单单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何欢 《东西南北》2010,(5):56-57
文笔中豪情万丈,曾经以一把“野火”烧遍了海峡两岸;但生活中的她,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同样有着似海深情,这就是最真实的龙应台。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贫困     
我向来认为,所谓贫困就是 物质上的贫穷。然而在阅读了《母亲和女儿眼中的贫困》之后;我却真的疑惑了:到底什么是贫困? 就物质来看,巧玲不能说不贫困。11岁的女孩子,至今没吃过肉。这可能不仅连这些“蜜水中泡大的女儿”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出身农家的笔者也闻所未闻。仅此一条,就够“贫困”了;更何况,她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可怜的孩子。 再读下来,我却又惊喜地从贫困的黑暗中发现一道耀眼的光芒——勇对贫困的精神。“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将她压垮,她依然拥有阳光般的笑容。”面对父亲近乎残…  相似文献   

15.
昨天碰到一个朋友,她的女儿12岁小学快毕业了。见到我马上数落她女儿,她说她女儿晚饭的时候告诉她:"我们班的老太婆说春游后要写作文。很讨厌,弄得我们都不想春游了"。  相似文献   

16.
昨天碰到一个朋友,她的女儿12岁小学快毕业了。见到我马上数落她女儿,她说她女儿晚饭的时候告诉她:“我们班的老太婆说春游后要写作文。很讨厌,弄得我们都不想春游了”。  相似文献   

17.
问:你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你是怎样成为你现在这个样子的? 答:我生于1958年,在莫斯科长大,是一个单身母亲的女儿,母亲是药剂师。在童年,我们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是立陶宛人,她是犹太人。象我一样,我母亲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我们两代人都是独女。问:你父亲的情况怎么样? 答:我们从未与他生活过——我父母没有结婚。我父亲出生于加特契纳的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其父母在革命期间移居外国,作为一个贵族的儿子,他的生活很艰难。他组织音乐会,这在当时很普遍,但由于他的背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春节前,我收到映秀镇母亲绣品小组、绣花好手余云芳发来的信息:“这一季有我最深的思念,就让风捎去满心的祝福,祝您拥有一个灿烂的新年。”刹那问,那位怀里抱着不满一岁女儿、手里牵着五岁儿子的清秀的母亲浮现在眼前了。对她牵挂之情油然而生。广州社工2008年底已相约在春节后到映秀去,  相似文献   

19.
普天之下,母亲总是慈爱的。“慈母手中线,遊子身上衣”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然而,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在一般被认为正常的事物中,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变态。谁能想到,有这样一个母亲竟把自己出生才九天的女儿狠命从窗口向外一摔?她就是上海宝山县江湾公社的王燕娟。一幕惨剧触目惊心1982年6月25日,二十八岁的王燕娟从江湾医院的产房推进病房后,急忙向医生询问:孩子是男,是女?医生回答:“一个正常的,重6.2斤的女儿。”王燕娟顿时愕然。三天以后,照例开始产妇为孩子喂奶。同室的其他产妇都笑逐颜开地从护士手中接过  相似文献   

20.
我是杜×和狄××(即《二十年“疯女”之谜》中的“屠勇和田珍珠”)的大女儿,今年二十三岁。长期以来,在许多外人无法见到的家庭环境中,我很清楚地了解我们家庭中出现的各种事情和母亲发病的一些情况。母亲第一次入院时我还没有诞生;她第二次入院,我还是个只会啼哭的婴儿。这两次的情况我都无法描述。母亲第三次入院时,我已是个十二岁的姑娘了,我亲眼目睹了这一痛苦的事实。有谁愿意自己的母亲是精神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