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支撑:超越"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常规手段.在其历史上,面对来自各种角度的怀疑,实验经济学的先驱们往往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其合法性进行辩护.本文从经济学的哲学传统中探寻实验方法为经济学所接受的必然性,认为实验方法承继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经验实证主义两种传统,在寻找真实的假设的同时检验着理论的预测.特别地,实验克服了计量方法引入所留下的"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的缺陷,使得经济学理论与实验之间的真正互动成为可能,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找到了研究的合法性.不过,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最终必须回到文化价值与意义上来,从我们对人类行为的某种事先的"猜测"和把握中寻找其前进之源.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大陆"文化热"与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研究热潮,参加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学者,也有中青年专家,其研讨范围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一时间,文化思想研究成为大陆学术研究的主潮,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浓郁的文化思想研究氛围的影响下,学术界在研究革命家之孙中山的同时,也开始从思想文化视角来分析理解孙中山,将大陆孙中山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拟在回顾20年来大陆"文化热"和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揭示新时期大陆孙中山研究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面向生活世界的谬误研究--黄展骥先生的谬误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展骥先生自(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在香港从事自然语言的谬误和悖论研究.他的这些研究,面向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指向,批判香港以及整个汉语言社会流行的种种谬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经典命题.因此他的谬误研究不局限于传统逻辑之逻辑谬误(或语形谬误),他更关注语义谬误尤其是语用谬误的研究.在他漫长的谬误研究的学术生涯之中,发现并界定了许多新的谬误类型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些谬误研究模式与方法.尤其是,他基于社会批判和时代的需要,绝不盲目地"以洋为师",以西洋的尺度来衡量一切,他面对西方谬误研究的挑战,却从不盲从权威,而彰显出批判性思维的力量.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先生又满腔热忱地投入祖国大陆逻辑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全力参与并支持祖国大陆逻辑学者推动关于谬误和悖论领域的非形式逻辑研究.他以赤子之心和笔的力量,为非形式逻辑研究、为逻辑学及其思维方法化为文化和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而矢志不移的奋斗,可以说他为中国逻辑学面向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的概念规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合理性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反思和审察.基于宗教神学立场的上帝创造之"人",近代以来已逐渐退出科学思考的领域,基于自然科学立场的自然生命之"人",总体上看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不是太大,而基于哲学理性神话的抽象概念之"人",迄今仍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依凭的重要基石.必须走出关于人的自然本性或先验本质的理性神话,重视人的非终极性问题及其意蕴.人不是已经完成或给定的"常量",而是处在生成或形成过程中的"变量".人类生活世界的二重化根源于人本身的二重化,即实然之人与应然之人的双重规定及其动态关联.把动态内涵纳入"人"的概念规定,克服"人"的静态概念的缺陷,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一百年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作了反思.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启蒙倾向的西方思潮、特别是近现代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发生大碰撞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一传入,其分歧不在是否应当,而在怎样使中国走上民主科学的道路,后来的对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生了重要变化,二者之政治背景不同所致;而科玄论战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种最主要思潮的论争在中国特殊条件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数学大危机说"质疑--评黄展骥的"假值保留谬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值保留谬误"是香港著名学者黄展骥先生在谬误、悖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的提出已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本文认为,"假值保留谬误"观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自1901年以来广为流传的、集合论悖论导致"数学大危机"说法中所包含的谬误,有力地驳斥了集合论悖论导致"数学大危机"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作为一种新型谬误模式的概括,"假值保留谬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谬误理论研究的内容,而且有效地匡正着人们的思维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东西"(东西方文明)矛盾的交叉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呈现,从而使"中国难题"成为"世界之最".谁能破解"中国难题",谁就能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之翘楚.在这方面,雷默的"北京共识"将给我们提供某种方向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导致了以瓦尔拉斯和杰文斯为代表的所谓数理学派的诞生,这是经济学中数学形式主义最早的重要尝试.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之交,它遭到了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强烈反对.然而,随着形式主义数学的兴起和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中逐渐获得统治地位,反对数学形式主义的观点衰落了.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数学形式主义的革命.通过这场革命,20世纪末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改造成了一门无视经济现实的"数学科学".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学领域,涂尔干(Emile Durkheim)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工具,实质上暗含着"事实类型"的社会学的分析起点;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经典构造方法,既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析基础,又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面对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预设及其构建的逻辑过程的时候,实证主义只能在思维逻辑和具体操作上寻求"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之中的平衡,这种权宜操作实际上构成了实证主义的潜设.  相似文献   

10.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焦循的"性灵"经学是对乾嘉学术开创期以戴震为代表的"人文实证主义"经学思想的一种滑转,使得"后戴震时代"的乾嘉经学表现出关注知识精英个体主体性的新倾向.焦循在经学训释过程中将"六书"中的"假借"方法加以哲学化提升,使这一方法成为他"性灵"经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焦循虽也遵循"训诂明而后经叉明"的乾嘉学术的总方法论原则,但他的语言还原法与"思想旁证法",以及广义的"知识分类学"思想中对"述意"一类文章的偏爱,使得开创期乾嘉学术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与其所追求的经典意义还原的理论目标之间的裂痕更大,从一个侧面预示了嘉道以后古文经学在理论上的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张建军(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一文,呼吁"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谱系的演变过程,并试图厘清"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在近现代中国语境中被模糊和混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发现国内现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关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张欣 《浙江社会科学》2001,3(6):120-124
"左"倾文化惰性的根深蒂固,主要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发展国情决定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惰性"中呈现出的"左"倾特质主要表现形式为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之大敌.它产生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里,整合在社会主义文化体内,体现了正统与革命色彩,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文化发展的禁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深入开展对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必须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是、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焦点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里"唯宾是动"结构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唯…是…"结构从表达焦点的功能上讲与现代汉语里的"是…的"结构相似,也是将焦点圈定于结构范围之内,而它主要是用来标志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专属焦点标记.同时,应把强调式宾语前置里的"是、之"解释为助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