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皇明治去世,陆军大将乃木希典殉死。由此,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时代宣告结束。森鸥外受此触发,开始创作历史小说。他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由赞美殉死到批判“切腹”这种封建伦理思想,肯定弱势群体的反权威意识。鸥外的历史小说,重在考察武士道精神的内涵,旨在鼓吹以自觉为基础的“利他个人主义”,以此忠于作为个体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并非为效忠清室而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6月2日,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投身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自尽。对王国维自尽原因,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王国维是为效忠清王朝而死。戴家祥教授是王国维的及门弟子,又是迄今为止尚健在的不多几位亲历王国维自尽事件的人,他的见解可谓十分重要的资料。戴教授否定了王国维为效忠清室而死的说法,认为王国维之死有其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等多种原因,而其中他那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虚无主义极端,回归大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忧生情怀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王国维求学、治学的直接动因和内驱力,也是他构筑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学、美学理论的起点和内核。因此,其境界说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突显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强调作者要有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高度自觉,从审美—艺术中超越痛苦,得到精神升华,从而写出有境界的好作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熔中西哲理诗趣为一炉者,也是第一个有高度人文自觉的大师,这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询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的执着已渗入其血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价值与学术价值融为一体,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成为一致。因此,在文化衰落、学术不存,连退回书斋独善其身也无可能时,便以生命殉文化、殉学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完美中写完了人生境界的最后一笔。  相似文献   

4.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力武器而一再败下阵来,致使人殉一直肆虐到清末。人殉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择其要者有:与生前同构的死亡文化、主客两分的人的模式、统治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精神、奴化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悲剧《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林 《社科纵横》2004,19(1):85-86
《孔雀东南飞》悲剧中 ,焦仲卿、刘兰芝在宗法社会孝文化及礼教压力下 ,艰难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个人”和“自由”的观念而导致焦刘在邪恶势力面前反抗无力 ,只好“不自由 ,毋宁死”。死后精魂化为异类说明其悲剧在传统佛道文化中无法肯定升华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艺术观之“合理内核”。王国维少年所学文学史学,均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无我之境”产生的西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沛 《唐都学刊》2004,20(4):111-113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艺术三美”说及康德的“美在形式”说和天才论 ,均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思想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是王国维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作者”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吴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在学术界颇为f寂,远不如他的《人间词话》那样引人关注。从布限的研究情况来看,先前有关注它的思想性的,认为其思想内容一片低沉灰暗,大抵持否定态度;而后又有关注其哲理性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学批评的概念 ,“境界”一词虽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 ,但是王氏赋予这一批评术语以特殊的内涵 ,从而使之为批评界普遍接受并广为使用 ,应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境界”的内涵虽然也讲情和景的因素 ,但是王国维特别指出 ,其具体内含是“真景物”与“真感情”两者的有机融合 ,并且更加强调“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生死之交     
黑与白 《东西南北》2009,(11):20-21
清顺治十四年,有一个叫吴兆骞的年轻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举人。可是被黑势力陷害,以“科场蜚语”的罪名,流放至东北宁古塔,在这“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的塞北苦寒之地流落了二十年。  相似文献   

13.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14.
当前理论界对“国有产权”的界定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日国有产权不清,一日国有产权清。“不清”论者观察到国有产权与公众手中其它个人产权相对比,有巨大差别,其中无“清”可言。执“清”论者亦看到在经济实践中国家财物与个人财务界线分明,没有人会不知哪些是国家财产,哪些是个人财产,因而根本不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实际上,上述“清”与“不清”的差别仍在“产权”不清上,但是,要弄清“国有产权”的概念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既不唯书亦不唯上,只能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找出.其正确含义。从我国的经济实践看,国有资产和私有…  相似文献   

15.
自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手段,表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否定。由于其前因后果的悲剧性,常常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世人的同情。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自杀者的行为动机令人费解或令人震惊,超出了平常思维给予解释的可能。如果不仅仅以“同值”剖析,我们还可能发现这类死亡,隐含着“死是一种解脱”、“死比活好”以及“我死,他人活着”等更为深刻的内涵。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古训,今人已经在实践及理论上给予了不容乐观的修正。林某,女性,对岁,高中文化,仪态端庄,为人谦和,独身。当过…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他的“境界”说同刘勰的《文心雕龙》、金圣叹小说批评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把意境研讨推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正在于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同时又是走向中国现代的先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它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经过了中唐以前蕴酿时期,中晚唐成熟期,宋以后不断发展的系统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具…  相似文献   

17.
刁榴 《日本学刊》2004,(1):150-159
月 ,因为帮助假释期间的一个共产党员 ,被控“帮助违反治安维持法的嫌疑犯逃亡”再次被捕入狱。他在牢狱中迎来了日本战败投降 ,却于战争结束后的第 42天死于狱中。由于他的死 ,大量的政治犯才得以从狱中释放出来。三木清在大正时期 ( 1912— 192 6)度过了他的中学和大学的青春时代。三木哲学的出发点是大正教养主义。在大正时期结束、昭和时期开始的时候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全盛期 ,三木的唯物史观研究提示了一种从大正时代的教养主义和文化主义向昭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转移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退潮后的不安的思潮中 ,三木以解释和…  相似文献   

18.
生和死是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荀子的“敬始慎终”说,《吕氏春秋》的《贵生篇》即是有关“生”方面的阐述。而对于“死”,古人更为重视,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凡民之丧,匍匐救之”的朴素思想。及至西周时期,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套丧葬礼仪来处理人生最后一站──“死”。到汉代,围绕处理“死”的问题,除丧葬制度的发展更趋隆重外,厚葬风俗亦随之盛行起来,与此有关的丧赠也发展起来。本文拟从赙赠、葬具和葬地、厚葬与丧赠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的丧赠。一、赙赠赙赠包括两方面内容:(-)官赙;(…  相似文献   

19.
论明清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从母题的角度切入明清叙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读方式。本文将明清叙事文学的母题大致厘析为“家族”、“审父”、“忠义”、“教化/反教化”、“性爱”等五类,通过对这五种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探究其中所传载的艺术审美蕴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文本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专作情语”的开拓而使一系列作品体现出一缕不同寻常的异质,求异出新而使词的出路与诗接轨出现词的诗化,“力争第一义”最终使词成为演绎哲理的符码。在取径唐五代、北宋小词的基础上希望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以实现作词的宏大理想,然而他在回归途中似乎愈走愈远,一小部分最能体现《人间词》西洋哲理特色的作品,在艺术上经不起推敲。《人间词》向五代、北宋的回归是失败的,王国维最终未能实现他恁高的创作祈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