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德文中Max与Marx(马克思)发音相近,故有所谓“两个马克思”之说。意思是:两人都生于德国,一个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历史,另一个研究历史文化发展及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人并行不悖,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是马克斯·韦伯超过了卡尔·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在当代西方的确有很大影响,也有人说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近年来我国陆续有介绍韦伯思想的文章,也翻译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2.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叶涛“所谓移民,就是居住的位置发生了空间移动的人群,或者说改变了居住地点的人口。”①移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疆域的巩固和扩大,由56个民族构成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和一门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茫然无知的人,不能算做真正有文化的人,也很难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同样,一个轻视和遗忘了自己历史的民族和国家,也不可能成为有高度文化教养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和国家。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足迹和记忆,是现实的母胎和摇篮。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对立和统一,就象一个人的生命是幼年和老年的对立和统一一  相似文献   

4.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儒学、禅宗、道家思想中的文化底蕴作了并行综合探究.他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伦理资源,指出任何民族的"经济"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同样有一个"韦伯式的问题".他发觉中国文化中"义之所在"、"直指本心"的精神与西方"因信称义"等思想同具普遍的合理价值,尤其是儒学中的"心、性"理论,为确立中国人"入世勤勉"心境发挥显著作用.然而,余先生似乎又不同意华人精神重返"儒学一尊"的旧途,由此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他上述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相似文献   

5.
<尚书·虞书>所记内容主要为我国古代帝王世系的起始时代--尧舜禹时期的有关情况,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是今人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史料,其文本中蕴涵有非常重要的上古和谐观念,概而言之,包括同构互赢的自然观、"舍己从人"的治事观、"明试以功"的考绩观、注重"克谐"的用人观、宽爱礼让的人际观、"八音克谐,,的文艺观、"惟刑之慎"的刑罚观和"惇德柔远"的民族观.这些朴素的上古和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绵延不绝和谐理念之源头,在经学昌盛的华夏历史长河中,这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曾沾溉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家和万事兴"的处世理念以及"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今天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理论,正是对这一传统文化之精髓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德国学者、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初为世人瞩目,是他在本世纪初发表的那本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书中,韦伯从方法论的角度,即从民族精神文化气质(Ethos)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角度,触及到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又有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每一项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支撑,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虚拟文化是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它打开了人类的解放视界,也孕育了新的迷误.和谐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历史传承,却是尚未完全实现的文明期待.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历史性际遇,经历了从"误解"、对抗、消解到理解、融通、相互建构的过程.理解虚拟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共生、共存和共荣是人类走向崭新文化形态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兴起"韦伯热".目前,西方的"韦伯热"方兴未艾,而且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波及到我国港、台和内陆地区,韦伯的著作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犹如我国乾嘉时期的"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西方社会学者几乎言必称韦伯.象英国的"莎学"、我国的"红学"一样,"韦伯学"也日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本文就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陈艳华  陈建荣 《云梦学刊》2011,32(1):116-117
梅花为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梅文化发展史如我国文明发展史一样悠久灿烂而没有中断且有迹可循。梅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具体表现在梅花的人化、人格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黄霖 《文史哲》2005,(1):103-109
与正在走红的叙事理论相比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写人”理论更能自成体系 ,呈现出顺应不同历史情境的主题演变。作为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核心话语“形神”论 ,是依傍画论而成 ,通过“如画”、“传神”、“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等词语的大量使用而奠定了后人评赏写人效果的理论基础。随之 ,金圣叹推出的“性格”论 ,后经过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的丰富和发展 ,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 2 0世纪以来 ,“典型”论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登堂入室 ,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完成了写人论话语的细化 ,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单极化地突出了“大写的人”。新时期以来的“写人论” ,出现了无主题变奏的多元化走势 ,“多重文化身份”以及“小写的人”等观念得到大力提倡 ,表明中国“写人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在中国“写人论”逐渐演进的历史逻辑结构中 ,“以形写神”成为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入手,研究了东方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问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杜治国 《齐鲁学刊》2002,1(2):66-71
“五四”前后,中国文学观念发生了大的变革,这给当 时文学史的编写带来深刻影响。传统文学观念下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大都非常博杂,近似国学 史。而二三十年代编写的文学史多持“纯文学”的观念,集中于真正的文学作品上,更能显 示文学的艺术特性,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矫枉过正,也存在着论述范围过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应成为专门之学,其学术理论体系主要有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三个方面。中华文明学的基本理论至少应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中华文明应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方面的内容。龙山文化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夏代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何来“轴心时代”?(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介绍到中国时,正值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东西方同时或独立地产生了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四个轴心文明。虽然这一理论具有反西方中心论的意味,但也必须注意到,在雅斯贝斯所划分的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跨越着全部四个阶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古希腊文明则在第三阶段才开始。追溯民初以来学者早已开始的东西文明比较,更多关注的是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上。20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思潮将中国古史"砍掉一半"、"打个对折","轴心时代"理论则恢复了晚周诸子学的合法性,但它同时继续漠视三代王官学,而三代王官学正是晚周诸子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轴心时代"理论与中华文明对接中的偏差,其影响将是流与源的颠倒、反题与正题的倒置和各期学术史的逐次错位。  相似文献   

18.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介绍到中国时,正值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东西方同时或独立地产生了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四个轴心文明。虽然这一理论具有反西方中心论的意味,但也必须注意到,在雅斯贝斯所划分的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跨越着全部四个阶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古希腊文明则在第三阶段才开始。追溯民初以来学者早已开始的东西文明比较,更多关注的是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上。20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思潮将中国古史"砍掉一半"、"打个对折","轴心时代"理论则恢复了晚周诸子学的合法性,但它同时继续漠视三代王官学,而三代王官学正是晚周诸子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轴心时代"理论与中华文明对接中的偏差,其影响将是流与源的颠倒、反题与正题的倒置和各期学术史的逐次错位。  相似文献   

19.
李晓年 《学术探索》2006,42(3):48-51
现代西方文明协调发展论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协调发展的文明系统论,揭示了文明的协调发展实质,指出文明是包含经济、政治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协调的整体系统;世界历史的文明统一体论,表明世界文明是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及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社会危机的文明批判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明的失调与对抗,指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的思想,是恩格斯历史理论的基础部分。它从自然史与人类历史的不同性与相似性上阐明了人类历史的事实性,从生产方式的性质阐述了人类历史的自然状态性质,从而超越了康德、黑格尔历史目的论。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与自然界的历史是不同的,但由于人类行为的局限性,人类历史却像自然过程一样运行,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的历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人类只有摆脱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关系方面将人从动物界中升华出来,人类历史才能进入到完全符合人的需要的阶段。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得到了新的证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