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将主要通过劳务市场就业 ,这种就业的非定向性 ,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是单一专业性的 ,而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尤其要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和规范的道德行为。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 ,出现许多分离现象 ,所以应当加强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控制。一、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分离走向通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观念 ,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一 )大学生道德…  相似文献   

2.
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西。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行为的强化,但强化是手段,是为了内化,内化是关键,而道德行为的外化是目标,因此,必须坚持“强化——内化——外化”三有机统一,这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机制,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对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特征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除了具有人类道德行为的共同特征外,还体现了自身的特征。多变性。道德行为往往受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个体化趋势,道德判断的多元化倾向,因此,在道德行为上就表现为多变性的特征。第一,在道德榜样的选择上,大学生崇拜的人物榜样是随着其热点的转移与年级的低高而改变的。他们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选择道德榜样,但由于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差异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差异现状的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虽然有对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意识,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高校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协调上应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改变了几十年来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也出现了分离现象。本文通过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论述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在协调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志愿服务:大学生道德实践载体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具有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作用。高校应通过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普遍化和日常化、引导大学生端正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家庭伦理道德环境是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德育场".本文试就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当代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作以初探,以期促进对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关注、建构和完善,为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德育场".  相似文献   

8.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练和升华,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雷锋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提升思想境界、引领社会风尚、营造和谐氛围、完善美好人格的生动典范和有力载体。本文从四个方面解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基本诉求,列举了践行雷锋精神的现状,最后得出当代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实质。重点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在素质结构的基本框架中加大六个方面的注意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素质 ;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勇于实践的精神 ;热爱劳动的品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 ;拥有较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本文还提出了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行为的强化,但强化是手段,是为了内化,内化  相似文献   

11.
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 :提高正确的道德认识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磨练坚强的道德意志 ;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道德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构成要素对道德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包括五个方面:深化道德认知是起点,培育道德情感是条件,磨练道德意志是关键,建立道德信念是保证,形成道德习惯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一切德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生行为习惯包括了学习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个性行为习惯及其他行为习惯等。通过调查表明:90后初中学生总体上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系着21世纪中国的面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期,毛泽东德育思想中的人生价值观、政治道德观、教育观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行为的动力,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学生的个人需要与思想道德教育、客观需要的主观化与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接受动力的调控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转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适时应对这些变化,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清醒把握的一个主题。本文解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而提出高校德育应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指出了新时期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荒废学业、考试作弊、奢侈浪费、校园暴力、不文明上网、粗言秽语、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学校文明修身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文明修身教育的缺失以及虚拟网络的失控带来消极影响等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文明行为评价体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高校德育活动将德育目标显性化、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过程理论化,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特点,其德育效果难以实现。在现代德育语境中,按照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确立大学生的德育目标体系,以不知不行作为切入点,充实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体系。以知而必行作为出发点,建立德育工作的方法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现代开放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