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入手,研究中国企业面对新的全球竞争环境而应遵循的国际化双向路径(即内向国际化路径和外向国际化路径),按照双向路径设计中国企业全球学习战略模式,全面探讨基于内向路径的互动型学习战略与基于外向路径的本土化学习战略的架构及其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天生国际化代工企业进行的反向国际化品牌战略成为战略和创新领域的焦点。鉴于已有研究较关注大型制造企业的品牌创新,因此结合西方能力理论和中国特色制度环境,探讨反向国际化情景下中小型制造工厂的自主品牌战略。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阐明对专注出口的中国代工企业转战中国市场而言,具有中国情景特色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中国市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辨识中国天生国际化代工企业在出口市场和国际化过程中主要培养的技术创新、国际营销和先进制造3种动态核心能力。参照资源-能力-绩效战略思路,推导出6个假设并建立研究框架。基于202家企业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和巢状模型法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反向国际化品牌战略过程中,技术创新、国际营销和先进制造能力是中国天生国际化代工企业运用中国关键资源建立自主品牌的中介变量,中国市场稳定度显著影响自主品牌绩效。也即表明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型代工企业应如何利用其海外竞争时培育的动态核心能力,转化关键资源,在国内销售自主品牌。        揭示中国情景下,本地市场资源(来自企业外部)与国际化过程培育的动态核心能力(源自企业内部)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天生国际化代工企业如何据此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创造自主品牌。为其他在华代工企业(包括本地和外资)提供启示和借鉴,有助于他们较好地处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国际生产体系最重要的组织者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使得各国市场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国内市场和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国际化的浪潮之中,如何迎接WTO的挑战,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适应国际化、规范化运作的需要,实现“与狼共舞”,已经成为政府、理论界以及实业界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跨国公司通过独资、合资和合作方式在华建立了大量的三资企业,国内竞争逐渐进入白热…  相似文献   

4.
冷民 《管理评论》2007,19(8):43-48
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是近三十年来国际经济和企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企业随着对外经济开放以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正在不断地融入到这种全球企业联盟网络中去。本文从联盟学习过程中知识转移和交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发,基于中国企业现阶段的需求,提出了“联盟学习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联盟学习过程中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和影响企业联盟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开始呈现出国际竞争国内化与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格局,竞争已成为石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环境,品牌已经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重要体现。目前,国内石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简单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渐升级到品牌层次上的竞争。从当今世界石化行业的格局来看,中国石油化工企业要抵挡住来势凶猛的国际先进大石油化工公司的竞争,实施品牌战略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全球市场格局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重要关系,本文从企业的知识观出发,在研究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三种跨国经营的知识类型和国际化三个渐进发展阶段,并揭示了知识的阶段性特征,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知识管理重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的企业都已经将品牌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品牌国际化的运作,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的力,提高其在国际大市场上的地位。本文论述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的现状,在其基础之上分析我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即使不走出国门,国内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只有从全球视角经营和管理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因而企业领导者需要放眼世界,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学习国际惯例与规则。可以说,企业领导干部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关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全景式管理"模型是依据中国本土化的系统思维所建立的一个组织诊断工具,已经在国内多家企业进行了成功应用。基于以上模型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方法,对TCL集团2004年国际化前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通过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要素的匹配程度变化,解释了TCL集团各阶段发展的管理特征和遇到的问题,从系统和辩证角度阐述了TCL国际化过程失误的原因及其组织重生的变革思路。从实践角度而言,分析结论对于揭示中国企业国际化遭遇的困难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从理论角度而言,提出的"全景式管理"模型对于本土化理论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网络经济时代已经走近我们的企业,运用Internet进行的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经济是新千年的新经济方式,正在引发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我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当前,我国企业加入网络经济,进行电子商务经营活动已成时尚,势头迅猛。据国际数据公司预计,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今年将达4200万美元,到2003年将高达40亿美元。然而,加快企业发展网络经济,尽快融入国际化经营,还存在许多亟待重视的问题,需要企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网络组织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核心知识与能力及其协同互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结网合作的能力依赖模型,通过模型推演了企业核心知识与能力增长的异质性及目标网络能力互补协同系数如何影响企业结网合作的策略选择.从中得到两点启示:①内部继承积累和组织间学习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具有结网合作的迫切感,倾向于通过加快结网合作获取其他成员的知识;强调自我创新的企业更愿意通过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积累核心知识与能力.②网络组织中企业面临的学习与自主创新的矛盾将使具有弹性特点的网络组织在动态中演进.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给更多企业带来了跨国经营的机会与动力。本文着重分析在跨国经营中海外子公司在当地的业务范围如何演化、其发展路径通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又可以通过做出哪些战略选择来更好地调节其发展路径。通过对辉瑞制药中国公司在1993 ̄2002年期间在华生产范围发展路径的描述和分析,本文提出两个观点。一是在跨国经营中企业通常面临保持公司在全球的业务整合以及适应当地市场具体条件的双重压力,当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由于决策者的认知受有限理性的制约,海外子公司的业务并不会按现有文献中所提出的按母公司已有业务从强到弱顺序发展,而是呈现迂回发展的路径。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对战略变量的参数的选择来调节其海外子公司的业务发展,而这样的参数调节过程有助于企业通过试探逐渐积累关于当地市场的知识,从而在跨国经营的双重压力中获取平衡。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希冀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的启示是当企业在海外扩张中面临陌生的环境时,对当地市场的特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全球营销作为21世纪指导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扩张的全新营销理论和战略构架,得到了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随着WTO各项准入规则在中国的实施,中国市场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与国际市场并轨,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全球营销战略的主要观点、基本模式、整合的全球营销战略--IGMS模型及全球营销及其整合战略的结论及其对中国企业发展国际化战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various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of foreign investors and local operators in globalization in the agro-food market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to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the high-end market and to position mainly in the middle market were critical for international brands to succeed. Asian companies approached the China market as an insider because of cultural proximity. The latter, plus focused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technology, made their operations profitable easily, but also exposed them to the risk of overexpansion. Quality products at affordable prices were the catch-up approach adopted by local players. At the early stage of globalization, winning tactics for local enterprises include imitat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exploring the markets where foreign investors have no advantages. In the China market, foreign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were competing, complementing, and collaborating with each other to allow each to achieve its goal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ophist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players, and provides inputs to strategic discussions of foreign investors and Chinese local enterprise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5.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唯有基于人力资本"视线"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激进式创新,才能变革成功,进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天津市各大工业园区1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逆驱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本"视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战略层面的"视线"有一个:外部环境竞争性、差异化战略、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层面"视线"有两个:差异化战略、HRM系统、人力资本、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差异化战略、HRM系统、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这三条"视线"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指明了战略转型、创新变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中国市场,诸多行业本土品牌崛起甚至逆袭,消费者对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偏好相应逆转。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但本土品牌逆袭过程中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是否相同、本土品牌逆袭与消费者偏好逆转的互动影响路径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缺乏探讨。         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手机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网络讨论数据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首先研究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的异同,然后结合对讨论数据的纵向统计结果,研究本土品牌逆袭过程中品牌逆袭与消费者偏好逆转的互动影响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本土品牌逆袭中,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偏好的驱动因素模型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测量受个人因素调节而影响消费者偏好,但测量功能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具体因素在全球品牌与本土品牌中存在差异。品牌逆袭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消费者成熟,进而驱动消费者偏好逆转;消费者偏好逆转则通过反馈路径帮助品牌进一步逆袭。具体的,消费者对产品特质更加重视,全球品牌的原产国效应和符号价值表现力减弱,本土品牌的口碑效应和符号价值表现力增强,同时消费者的民族主义增强而爱国绑架感减弱,这些因素通过感知价值带来消费者偏好逆转。综合而言,本土品牌逆袭和消费者偏好逆转是互动提升的关系。         研究结果丰富了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相关研究,为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启示。产品特质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他驱动因素有支撑作用。所以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都要重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还要根据各驱动因素的变化调整其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recent debates and emerging concepts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by applying a social–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that focuses on the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ventures between Wester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ost-socialist enterpris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ithin these transnational sites are constitutive of the actua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at emerge in these social microcosms of transformation. In transition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c contexts, international ventures are typically based o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 balance of power is structurally weighted in favor of the MNC. Notwithstanding this dominance structure, constructing new practices within the 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 is a socio-political process involving power-holders such as senior managers representing the Western MNC and the local enterpris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f these key power-holders are critical variables in explaining the diversity of concrete patterns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ransnational sites.  相似文献   

18.
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亟待划清的十个界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贯串企业全部战略管理的主线.而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认真、科学地从企业资源同企业能力、消费者剩余同战略差异性、3C(Cl、CS、CL)同2C(Cl、CS)、理查德租金同垄断租金、潜在市场同现实市场、世界极品牌同非世界级品牌、“克隆”多元化同随机多元化、顾客偏好技术同原理和制造技术、规模经济同范畴经济、单纯的人以“人力”为本同以“人力+人格”为本等若干方面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by companie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that has recently found increasing emphasi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 analysing Chinese acquisitions of German firms in the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dustry,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y firms from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are sold to companie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Several real and imagined reasons may induce the German side not to sell; nevertheless, this type of acquisition occur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Using case study evidence and interview data, the study finds explanations for the decision to sell to a Chinese company.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rman firms can gain substantially from the global ambitions of the Chinese firms for advancement of their own business objectives. This is due to complementarities in the motivations for engaging in the deals,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strategic needs of both firms. In addition,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firms instils in the German managers a sense of control and security—either real or merely perceived—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are favourable to the selling decision. Most importantly,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conomy enterprises acquiring advanced economy firms, motiv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acquisitions appear to go beyond the commonly known goals such as capital transfer and additional market access, as the acquisitions provide the companies involved with conditions favourable to expansion into previously inaccessible market segm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usefu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trate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rms from industrialis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相似文献   

20.
接班人的选择与培养对于家族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家族企业接班人的胜任—绩效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能力包括社会网络、政府关系、发现机会、承担风险、资源整合、战略决策、学习创新和科学管理八个因子,其中,前四个因子和后四个因子可以分别归属于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一级因子;家族企业的继承绩效包括客观绩效和主观绩效两个因子,其中,客观绩效包括人才结构、产品技术、品牌形象、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和企业规模六个二级因子,而主观绩效主要包括家族满意和员工满意两个二级因子;社会网络、学习创新、政府关系、资源整合等因子对于家族企业的继承绩效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关系,而社会网络和政府关系对于企业继承的影响颇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