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作为一种非常规的就业形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这个庞大的就业群体是以牺牲其社会保障的权益作为代价的,绝大多数非正规就业人员甚至连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获得,充分暴露了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本文在分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非正规就业社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解决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彦 《科学发展》2010,(1):47-59
本文主要内容有两个:一要说明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必须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二要探讨如何通过政府政策调整和社会制度创新,促使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本文着眼于操作层面,重点讨论相关举措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康亚鑫 《现代妇女》2014,(3):I0024-I0025
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技能以及国家劳动和就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甘肃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的女性更多地进入了非正规就业,缺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支持和国家劳动法律的保护。保障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就业权益,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就业,鼓励和保护农村进城务工女性进城务工从事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就业":排斥还是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业或就业模式伴随着市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比正规创业与就业更长远的历史,进入法制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后却一直为正规创业就业和政府所排斥,但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却让它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基础和吸引力。"非正规就业"具有收入较高、劳动强度低、初期投入成本低、利润率较高和技能需求低等优势,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满足城市服务需求的增长、实现个人向上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降低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和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等重要社会功能。国内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非正规就业发展模式已慢慢"开禁"了,但对于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尚需在创业就业环境、立法保障、管理探索和引导扶持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发展趋势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多样化、门槛低等特点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然而,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多数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其他劳动力群体一样。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状态,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还未被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认可。但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刘江  陈鹏 《职业时空》2009,5(9):16-18
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多样化、门槛低等特点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然而,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学生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多数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其他劳动力群体一样,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状态,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还未被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认可。但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应做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所谓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指的是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或其他终端设备自助查询招聘信息,进行就业、失业登记,以及发布求职、招聘等相关信息。这种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告别了传统的人才市场招聘模式,能够提供更为高效、准确、便捷的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可渴求度不断增加,提供更多的数字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就业服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应该根据本专业对口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就业能力体系,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必须摆正就业心态,以找准就业层次定位;掌握求职技巧,以把握好就业机会。由于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报考研究生来提高就业层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加文  易善刚 《职业》2023,(15):13-16
近年来,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持续增长、就业满意度有所提升、职业黏性增强,但仍存在职业伤害风险高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劳动关系模糊化、工作时间过长、主动登记意愿不强等方面的突出矛盾,亟须强化政策扶持、就业服务、就业管理以及动态监测等工作体系,切实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超级老龄化、新型就业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超级老龄化、新型就业等不确定性风险,以举国之力,全方位、多举措进行了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保障权益。中国社会保障对三重挑战的积极应对,体现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价值理性和因时因地选择适应性政策的工具理性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但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与现代化同频共振,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现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功能的发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体现了社会保障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成果与制度成就、中国集体主义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共享型社会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14.
荣银合 《职业》2012,(22):156-15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曾就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尹部长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政府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以增进社会和谐的政策方向基本确立,倡导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公正机制是基于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平等两者之间的权衡。目的是使社会成员都能够普遍以适度标准不断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实现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度公正目标的条件,基于此目标,残疾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以下制约瓶颈: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法规滞后;政府保障主体地位缺失,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残疾儿童参与社会保障层次低、覆盖面窄;保障政策执行部门行政多头管理。因此,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需要着重于:保持经济发展水平下残疾儿童保障支付享受标准;倡导公正和能动的残疾儿童权利保障价值取向:界定政府责任边界和立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政府部门残疾儿童社会保障资源。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在恢复高考之后,就一直在探索更加公平的高校招生制度,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形成了现在多元化,相对分权的招生制度以及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权,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特点的就业制度。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时代的产物。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状况。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国情的历史选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引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充分发挥出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较好地化解了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风险,并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但在总体上还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发展。这种被动适应性发展包括:回应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市场经济的配套机制;为应对国企改革和经济危机冲击,呈现出边缘地位和应急的特征。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政策的重心实现了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保障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自主性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进入国家推进共同富裕政策体系的中心,成为国家整体性治理的重器;形成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出协调作用;主动选择多目标集成,实现多目标的协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自主性发展形态也具有多样性,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大国的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家国一体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专家学者们对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分析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多种病症频发,已无力适从时刻发展的经济社会,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完善追随社会发展的速度才能与之相匹配。本文试从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究亚洲某些典型国家与地区成功的建设和改革经验得出启示,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