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少山、李松涛和宗仁发3位是分别来自黑辽吉三省的作家,对于山东籍东北人的回归,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曾经是山东人,因为在东北生活了那么久,他们对迁徙生存感同身受,对回流现象看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林甸县有54个新生屯,54个屯子里居住着从1958年以来迁移到这里开垦土地的山东籍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的户籍不论当年来自城市或者乡村都已经盖上了黑龙江省林甸县的烙印。尽管如此,新生1号屯原来有200位第一批当年的开荒团成员,现在只剩下了8位老人,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回归了故乡。户口,能办则办,暂时办不成也得走人。一种浓重的思乡情绪弥漫在新生1号屯的上空。但是,还是有人留了下来,在荒原之上,继续着父辈们的劳动。为什么?也许能够看得清,也许说不清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工“回流”现象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自由流动的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长期的异地工作,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很多的农民工无法融入当地城市,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知识、管理经验后选择回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合理和有序地回流,以减少或降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宗禾 《职业》2011,(7):70-70
面对通胀压力,人们开始采取应对行动,比如城市生活成本高,许多人准备到二线城市工作生活,或者到农村投资创业;也有的人计划将手中的存款和资金投资硬通货,比如黄金和升值空间大的收藏品。  相似文献   

5.
张玉峰 《职业时空》2008,4(2):58-5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他们是农民户口,但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于是人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或者边缘人。农民工一方面为工业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他们生长在农村,却不迷恋故土,他们工作在城市,却难以扎根城市。这个人数接近一亿的庞大群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知识结构、工作需求、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有着明  相似文献   

7.
许多在外地工作或定居的子女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这些老人远离他们熟悉的故土.开始了他们独特的异地养老生活。  相似文献   

8.
《老人世界》2014,(10):60-60
他们起早贪黑,悉心照顾新生的婴儿;他们往返奔波,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他们做好饭菜,等待着儿女回家;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与烦恼……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大,本该在熟悉的故土安度晚年的他们,为了孩子又开始漂泊异乡,成了“老漂族”。近年来,“老漂族”在各个城市都不断壮大,汇聚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各异:医疗保障不足、难以融入新城市等问题,都让这些老人的城市生活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如何让老人不再面对漂泊之苦,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日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农民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流动人口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国家对粮食的购销政策的松动.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从西部向东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均已超百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到处都有流动人口的足迹.农民工子女要么和父母在城市生活,要么在家乡,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SARS冲击下的农村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SARS疫情突然爆发,人们最担心的是疫情扩散至农村,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由于中央高层在关键时刻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目前看SARS还不至于在农村大面积流行开来,但这一突发灾变所进一步暴露的农村社会经济体制弊端,值得我们深思。SARS在农村可以控制,但代价高昂。最大的问题来自农村务工者从城市向农村回流。我国农民工在城市有1亿以上,按目前抽样调查的数据,如果有5%左右的农民工回流,也有500万人口数量之巨;如果城市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回流农民工数量还会增加。这部分回流农民大部分在年内不再回到城市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务工收入会减少250亿元左右的收入,仅此一项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1.2%左右。这部分农民工回流还使城市建筑业、服务业受到影响。由于疫情影响,城市居民减少了消费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城市社区建设是我近几年给自己定的一个工作内容。我从研究乡土社会开始 ,到研究小城镇 ,现在进入了大城市、大都市 ,伴随中国社会走过了一条城市化道路。我认为 ,如果把传统中国社会看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一端 ,那么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成整个城市化过程。这个未完成不单单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或者工业化的过程 ,还指人本身的变化过程———从农民到市民的变化过程。即使像上海这样已经形成多年的大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也面临着本市和外来农民的市民化以及他们和原有市民的现代化问题。今天的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一节课:实话实说主讲人:石家庄的范女士我是3年前从农村老家随军来到城市的,丈夫是部队的军官,女儿小敏现在11岁,上四年级。从农村到城市,对我们母女俩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善言谈,恐惧与人交往,可是丈夫的战友经常三天两头到家里来。丈夫是一个豪爽好客的人,客人来了,一定要留人家吃饭,或者下饭馆。做饭我倒不怕,就是怕陪着吃饭,看着他们  相似文献   

13.
为了生活得更好,农民是应该进入城市,还是应该留在土地上?严谨的德国人与纯朴的山东人,自15年前起,开始合作了一场旨在证明“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试验。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低保制度实施十多年来,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体系。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事业与城市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1997年开始,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如今,电子商务不仅影响着城市中工业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也正悄然改变着农村,并且直接作用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自己开网店当老板,都逐渐成为他们可以触及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差距逐步缩小,为了适应社会、家庭、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些原本居住在农村的老人开始迁移到城镇居住,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正努力适应着城市生活.但是,这些迁入城市的农村老人的城市生活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孤独、茫然、失落、无助.本文将用社会工作视角浅析我国目前进城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希望唤起相关部门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重视,也为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崩溃到创造传统城市生活:国内很多人解读《论语》,并引发了持续的论语热和国学热,你如何看这些热潮?而你最近也推出了一本解读《论语》的书《学而时习之》,你希望《学而时习之》能为《论语》本身或者国人带来哪些方面的启迪和新意?  相似文献   

18.
董金柱 《城市》2007,(6):28-31
一、研究背景 人类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大都市工业文明时期,虽然局部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技术发展,但环境恶化趋势不减.从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但是大都市以其信息技术发达、产业制度环境优越等良性条件,吸引着本地和外来资本、劳动力要素不断集聚.目前由大都市创造的GDP在全球经济产值中占据着显著的成分.但从居住环境来看,大都市面临的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抢着在城市落户?为什么消费这么贵,还买不到房子,为什么还要来大都市?在城市里,生活惬意的都是哪些人?在城市里面,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应该继续冷漠下去吗?大家彼此有信任安全感吗?怎样创造一个既美好又生态的大都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批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形成了1.2亿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给正在崛起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保护农民工的经济利益上采取了切实的措施和行动,但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他们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20.
失落在弥漫     
失落在弥漫沈永林波兰,这是个地处中欧的美丽国家。从1991年秋至1993年,我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在首都华沙和外省城市,在工厂和农村,我接触和认识了不少的青年。他们职业不同、个性各异,文化层次和社会经历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