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哲学怎样才是爱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如何才是爱智慧?本文认为,惟有正视哲学自身的性质,正视哲学无用的 积极内涵,才能真实地面对这一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根源于人以何种形式将人 的爱智慧变得成问题。在日常聪明算计中,我们很难找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那种爱智慧。因此, 从爱智慧理解哲学就必须从爱智慧成为问题的那些意识出发来理解哲学及其事业。为此一种 哲学的生活必须从“惊异”、“怀疑”、“在世’、“言说”和“谛听”等存在状态中进入哲学性质的那 种爱智慧。我们时代“爱”与“智慧”的危机呼唤这种智慧之爱。  相似文献   

2.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素陶作为太湖流域史前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普遍盛行的器物,我行我“素”几千年,反映出独特的造物意识、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对其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认识与了解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特征与特质,还可以从源头上探寻与把握江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从而使我们对区域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本质认识与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和力行意识。这四个方面的精神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演进中,这些精神虽然也曾有过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们的积极进步的方面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发掘其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从而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结合中使中国文化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秀云 《探求》2001,(3):20-21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是江泽民同志从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关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的相互联系中正确把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的内涵与辩…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他们中的英雄人物,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为了正确地继承历史遗产,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民族、民族英雄、民族气节 什么叫民族?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一九五四年范老提出,秦汉时期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②。从此学术界对民族的形成展开了热烈的争…  相似文献   

7.
于江 《社科纵横》2005,20(2):159-159
本文从词源上探讨了“庙堂”与“江湖”的文化内涵,分别阐释了道家与儒家对“江湖“一词的理解,揭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态度,还着重指出儒家的“岳阳楼精神”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罢贵刊第9期“生命是一种缘”后,思绪万平。旅居英国利物浦的王妙发一生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饱尝了种种艰辛与困苦。在旅居海外的千万华人中,王妙发的人生经历是比较普通的,但从他普普通通的生命历程里,可折射出一种人生真谛,一种生命根的存在。这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生命根在王妙发身上得以映现,戚为他生命历程中的一根强大精神支柱,激励其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王妙发老人从年青时代起就漂泊海外,后定居英国。身居异国他乡,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  相似文献   

10.
悲秋主题汇集着古代文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流泛于中国文学史的全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悲秋文化”,其本质是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伴随着本世纪初人文主义及各种思潮的欧风美雨,强调人的个性尊严、自由民主的浪潮激荡着现代作家的心灵,从而使悲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衍化为现代文坛上众音并作的咏秋交响乐。一、悲观无奈与色彩斑驳在传统文学中,悲秋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物候关系,一般呈线性对应、单一的状态。秋引发人的一腔悲绪,唤起个体的生命意识和诸多愁感。自《楚辞·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及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  相似文献   

11.
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这正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明清时期,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为代表,兴起了一股世俗小说的潮流,它们直接面对广大的市民群众,描摹和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了充分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当时以李贽等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批判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较完整的文化启蒙运动。一、广泛的读者群众: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任何文化批判如果不能被群众接受,不能转化为群众批判的力量,其影响力都是极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引证了先秦典籍对耻感文化的论述以及各阶级、阶层人士由耻感文化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耻感文化的特点:(1)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2)改过迁善,见贤思齐;(3)能激发人的一种奋斗精神;(4)崇尚操守,砥励名节。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形成的耻感文化传统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实践意义,它以其独特的完整的体系而为后人所继承。认真发掘、继承和弘扬这种耻感文化,对于当今乃至21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5,4(1):138-144
《尚书·尧典》所反映的尧舜时代是中华早期文明产生的时代,处于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阶段。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典型的东方特点。首先是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天人同构反映了尧舜时代宇宙秩序化以及天与人的关联化的文化特点,开创了极富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反映了唐尧王国的历史文化面貌,突出了以王权(神权的代表者)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并借此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再次是禅让制。唐尧虞舜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体,“协和万邦”整合部落集团,进而构成国家政体。这种国家政体由于形成过程中的“早熟性”,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某些文化传统,尧舜禹的“禅让”即是部落酋长新旧更替的习惯法在尧舜禹王国的文化遗留。可以说,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所揭示的西方古代文明相比较,《尚书·尧典》所揭示的中国早期文明内涵更具东方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15.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秩序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松 《求是学刊》2005,32(3):39-42
葛兰西创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失范的重要症结就在于公民意识未能有效确立,导致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未能在社会成员中形成有效的内化。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信仰危机”现象,就必须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文化领导权”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普遍有效确立。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甘肃、新疆等省区更具特殊意义,是我们共同的政治使命。甘肃省武威市扎实开展“春晖行动”既抓住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有助于两省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又落实了通过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一个开口适度、途径广泛、平台众多、前景广阔的民族团结活动。这一活动值得关注,对其经验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视角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9.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东亚大陆这块优越而又封闭的辽阔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含有一定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而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塑造了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因此,在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相应地培植起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一系列基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家庭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国家”的基础。在宗法社会的家庭制度、乡村制度下,生发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一种特有的根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一)家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