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力 《北方论丛》2023,(6):58-68
法律体系的存在问题,是任何关于法律体系的定义之必要前提,也是一个贯穿于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命题。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性、本体性的研究对象,还是作为一种研究和分析法律概念的方法,法律实证主义需要通过预设或承认法律体系的存在来回答“法律的规范性如何产生”等问题。从奥斯丁、凯尔森、哈特到拉兹,判断一个法律体系是否存在,将取决于如何界定“法律”或解释法律的本质。经过哈特与德沃金之争,一种经由建构性诠释而来的原则纳入法律体系之中,进一步延伸和加强了前者的观点。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化体系,人们只有在某种程度上普遍遵守和服从法律,一个法律体系才能成为规范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一、法律实证主义的分裂--基于"分离命题"的讨论 "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之所以成为理论法学争论最激烈、同时又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原因就在于法律与道德都为人们的行动提供规范性,即如果某种行动是由某一标准引致而来的,而与行为人自身的欲望和倾向无关,那么这种行动就是所谓的"规范性"行动.  相似文献   

3.
以往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往往比附于西方哲学。这种方法是否恰当值得检讨。将清代朴学类比为西方实证科学,认为朴学是实证科学在中国的一个范例,即是一例。这是对朴学的误读。朴学其实有其内在的学术发展规律,是中国学术土壤中结出的果,它与西方实证科学完全是两回事。受实证科学影响发展出的西方实证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而接受实证主义思想的中国的学者,其实不论对实证主义还是对中国哲学都有误读的成分。厘清这些成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学术文化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者认为,法律效力之判准——承认规则能够包容进道德标准而存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是一种可能的包容关系。此种理论观点既与否认法律效力判准上存在道德标准束缚的排他性实证主义法学相区别,也与主张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自然法学相对立。包容性实证主义法学展示了道德包容于法律的另一种可能路径,使法律与道德的可能分离论点得到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5.
作为实证主义在法学中的理论形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社会实证主义法学都要求在观察法律现象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和排除主观预断。而语言哲学的诠释学转向证明,对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的理解无可避免地带有解释者的前见,前见中包含着传统、权威等因素。解释既是一种创造,也受被解释的文本约束。法律是阐释性概念,法律的确定性是因为前见的先定性,解释者对此不具有可选择性,而法律的不确定性是因为解释的主观性,解释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前见。实现法制统一性的理论探索需要考虑实证规范本身的严密性,也需要考虑规范文本之外的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在与神学、形而上学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孔德归纳出实证精神的特点及实证精神充满的由“相对代替绝对”的这一趋势。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和谐这些理想的追求,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证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建构社会批判理论努力扬弃的目标.针对波普尔的实证主义,哈贝马斯阐明了他对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假象,并从认识与兴趣的关系进一步揭穿了它.哈贝马斯认为客观主义假象的形成根本在于否认了两种哲学反思的价值.与此同时,他注意到诠释学的研究路径,从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以深层诠释学意图将旨在理解的诠释学方法和旨在说明的实证方法结合起来.因此,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哈贝马斯澄清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基础,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的环节,这一批判直接影响了哈贝马斯以后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8.
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揭示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事实与价值、理解与规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方法论问题,由此,应采用一种超越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立场,反对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反对实证主义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社会科学的知识应当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基于理解的或然性的因果规则,社会科学尽管并不拒斥自然科学的归纳方法,但它与自然科学依然有着重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牛津大学的哈特教授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从语境原则、多样性原则、语言开放结构和语言的施事效用四个方面来重新建构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哈特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成功地引入到法理学研究中来,直接促成了法理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哈特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学说仅仅适合于英美自由主义法律秩序。我们应该立足我们的国情和当前形势,对哈特的思想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法律是否有本质的讨论曾是法学界的一大热点,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探讨事物的命名及其意义,可揭示出法律这一名称作为一个概念化的类名,其命名过程真实记录了人类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历程,“法律”词项下蕴涵了我们对法律的本质存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语词才会成为人类思维的凭据。在实证法学的语境下,“法律”这一语词的准确界定,使法理学真正成为纯粹的具有分析品格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面的系统逻辑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核心,决定了这个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目标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动力;荣辱观是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在实践,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从关注民生入手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指导功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宣传教育有效机制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三者互为支撑、互为前提,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道德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应然状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道德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的道德应该,是公民道德修养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3.
14.
协商性司法:理论内涵、实践形态及其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性司法追求控辩双方的对话、协商和合作,注重通过非传统刑罚方法解决刑事责任问题,突出被害人在程序过程中的地位并切实维护其遭受犯罪侵害的利益,着眼通过协商性司法过程和方法实现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犯罪人与社区关系以及社区秩序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恢复性司法、辩诉交易、警察警告制度、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等是协商性司法的主要实践表现形式。对抗制刑事司法的内在缺陷和不足是促成协商性司法之生成的直接原因,孕育和催生协商性司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后传统社会的关系性质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试论对内开放中消费力与生产力互动的实践内涵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包括对国外与国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国外开放的内涵与实践逻辑经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两缺口"观点分析,及其世界市场上百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清楚.简单说来,就是利用"两个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可是关于国内开放的实践内涵与逻辑的理论研究却是不够的.重庆市渝北区在扩大开放的实践中,创造了从对内开放为主向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经历了从引进消费力向引进生产力的飞跃,渝北区开放的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实践进程具有普遍性借鉴意义,具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意蕴.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国家投入少、资源稀缺的浙江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少奇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分析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理路和内涵表现,对浙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践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达至社会治理的最终愿景。社会治理以多元治理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为特征,在社会生活领域实施现代治理。在治理过程中,社会治理通过优化公共服务、创新公益事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治理的基础,以标准化建设、幸福感评价、新媒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增强治理的能力,在不同领域共同增强社会治理的成效,对推进社会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