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空间,但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犯罪危害的严重性和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等特点.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根源是伦理的.网络的虚拟性所导致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弱化,人们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所产生的对网络犯罪的过于宽容以及网络伦理研究和教育的严重不足,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因而,治理网络犯罪之本便在于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发展空间,但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犯罪危害的严重性和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等特点。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根源是伦理的。网络的虚拟性所导致的道德和责任感的弱化,人们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所产生的对网络犯罪的过于宽容以及网络伦理研究和教育的严重不足。因而,治理网络犯罪之本便在于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网络犯罪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犯罪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伦理原因,并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以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要力量,具有正确的网络伦理认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化对大学生传统道德认知及道德标准形成的冲击,致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必然。为此,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重视信息立法,建立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主体观;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强化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增多:网上交友的欺骗性,网上抄袭的侵权性,网上黑客的犯罪性。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的原因是多样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要纠正并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政府、社会要加强立法和约束制度;学校也要从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四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并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观、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建设,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探寻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的原因,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这将对预防、控制大学生网络犯罪有所帮助,并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犯罪这一摆在现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有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其原因主要为:网络环境的开放虚拟、行为主体的道德偏差、高校德育的薄弱滞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有加强网络法制、深化网络德育、引导主体自律。  相似文献   

10.
论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已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究其失范的原因 ,有多方面。因此 ,有必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 ,丰富学校德育内容 ,加强网络伦理培养 ,针对网络伦理弱化的现象 ,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 ,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加强学生道德自律 ,建立与时代同构的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1.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结伴而生,主要表现在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崇拜黑客、沉溺游戏、学术伦理丧失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商业网站利欲驱动等是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大学生自身应养成良好网络道德,培养高尚的人操守,教育部门应担负起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职责,同时,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互联网行业自身也要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网络空间中 ,道德相对主义、道德文化冲突、道德冷漠、道德失范、侵害隐私权和无政府主义等都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网络信息多维性、网络信息霸权、网络信息污染和网络综合症等都深刻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抓住机遇 ,建构网络伦理规范 ,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利用网络优势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培养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加强网络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完善网络规则 ,加强信息化校园综合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是受全球化影响最深刻的社会群体.面对由全球化引发的道德碰撞和道德选择,大学生陷入了道德主体地位缺失、道德标准多元化、网络交往人格异化的道德困境.因此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全球伦理、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学习道德、网络道德为主要内容.通过延展性道德学习建构全球化时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慈善伦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以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同时,慈善伦理教育是促进德育创新的有效途经,通过慈善伦理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无政府性、异质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造成了许多正负效应。网络及其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带来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但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价值观产生倾斜,盲目地西化,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和道德判断力削弱及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道德意识、伦理观念混乱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原因,进而找出应对措施,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对激发大学生关心政治、增强民主权利意识和爱国热情、以及培养其理性思考、提高思辨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某些触及道德底线的舆情事件却引发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正确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坚守和迷惑,甚或产生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并综合施策,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正确思想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张炳兰 《南都学坛》2012,32(6):106-109
大学生通过网络恶搞经典名著诗词、标志性图像、英雄模范人物和主旋律影视,实现嘲弄、讥讽、张扬、宣泄、自娱的目的。网络恶搞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负面讲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认知错位、道德价值标准判断偏离、道德价值评价模糊,影响其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因此高校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提高网络技术和监管水平,搭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出现和繁荣在为新闻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伦理危机和挑战,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网络新闻媒体的伦理失范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结果,除了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监管不力以及网络法律的缺失也是媒体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而,对于伦理失范的矫正和治理不仅需要媒体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伦理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文章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