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唃厮啰政权对维护中西交通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唃厮啰政权兴起于公元11世纪初叶,其缔造者唃厮啰,原为河湟地区吐蕃诸部中的一位部落首领。他以吐蕃王朝赞普后人的高贵血统和雄才大略,深得部众的拥戴。在率领部众进行统一河湟吐蕃诸部的征战中,历尽坎坷,削平群雄,于公元1032年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建政,故人们把他建立的政权称作唃厮啰。唃厮啰政权历经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等六位执政者,从唃厮啰本人率部征战时起,至  相似文献   

2.
阿里骨为董毡养子,系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物,继承唃厮啰政权的"赞普"之位并长期执政,一方面证明阿里骨具有超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这一致命缺陷让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走向衰落,他的统治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才旦多杰 《中国藏学》2023,(4):144-155+218
北宋初期,在今青海西宁附近即“青唐地区”新诞生了一个以吐蕃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即唃厮啰“青唐王子政权”。该政权的兴起,与当时在河湟地区的吐蕃三大地方势力,即河州耸昌厮均、宗哥李立遵、邈川温逋奇三者的历史作用分不开,尽管他们最终与唃厮啰不欢而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先后各尽其能,为唃厮啰立政提供了一系列必要条件,对青唐地区政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对耸昌厮均、李立遵、温逋奇势力及其各自所据地河州、宗哥、邈川的相关情况作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金朝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翔实资料的考证,证明铃木隆一提出的"唃厮啰"是青唐国王号的观点是错误的,"唃厮啰"并非青唐"王子"之汉译,而是"佛子",青唐政权的首领称"王"或"国王",并非"王子".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铃木隆一认为青唐政权的王号是"唃厮啰",青唐国王不称"王",而是以"王子"为其国主号.汤开建反驳了铃木氏的观点,指出青唐政权的王号不是"唃厮啰",并进一步提出了青唐政权的首领称"王"或"国王",并非"王子".文章通过仔细分析史书记载,并结合敦煌藏文文献,认为:青唐政权的首领并不是称"王"或"国王",而是称"王子".  相似文献   

7.
青唐记忆     
位于"草原边缘""走廊交界"与"中间圈"的藏东地区,拥有文化结构上的特殊性:由于远离西藏中部,安多避免了中世纪吐蕃王朝覆灭后卫藏的弥散状态。10世纪中叶佛教的后弘期复兴,可以看作是藏东安多与藏西阿里两个外围地区向中心辐射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安多、青唐(现青海西宁)出发,以唃厮啰与格萨尔相似的叙事结构作为隐喻,说明后弘期的佛教复振与影响在当下的安多社会与文化中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8.
北宋真宗和仁宗统治时期,吐蕃赞普的后裔唃厮啰建都青唐(今青海西宁市),创立了一个新的吐蕃政权,其境东起洮岷,西至青海湖,南抵河曲,北达大通河,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吐蕃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唃厮啰一生亲附宋朝,抗击西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关于唃厮啰的诞生地点,宋朝的史家曾有详细记载。但因后人不懂吐蕃语言,对古代吐蕃史地也极生疏,因而长期产生误解,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今就有关资料,略作辨证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中国这四百余年间,藏族社会处于由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时期。政治上由九、十世纪间之极度分散,逐渐出现了十一世纪后的僧俗首领各据一方。其中有两个由吐蕃赞普后人建立的政权,一个在西藏阿里,另一个即是在今甘青地区的唃厮罗。哟厮罗政权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其首府设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在我国西北的青海高原上兴起了一个藏族地方政权,史称唃厮啰。自天圣十年(1032)定都青唐城,到崇宁三年(1104)宋攻占青唐城,改青唐城为“西宁”,历时70余年。青唐城作为唃厮啰的首府,在城址的分布、结构及建筑等方面,都融合了大量的本民族文化,使重建的青唐城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1.
瞎征为阿里骨之子,系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的第四任赞普.瞎征继位之时,唃厮哆政权内部面临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内讧和反叛,外部则遭受到北宋政府发动的新一轮的进攻,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况之下,瞎征继位三年就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瞎征执政最终使唃厮啰政权彻底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唃厮啰是公元11世纪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在宋一代,唃厮啰雄据西北一隅,采取联宋抚夏政策,不仅成功地抵御了西夏对河湟吐蕃的侵犯,保护了河湟地区吐蕃各部,而且牵掣了西夏对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北宋的政治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唃厮啰的历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就唃厮啰及其族属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的吐蕃与赵宋政府一直保持着友好密切的关系.这种广泛而直接的接触,必然加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必然产生双方人士对各自民族研究的兴趣。以唃厮啰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自仁宗时建立起,延续一百年,其间,随着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多方面交往,宋人研究吐蕃的兴趣有增无减;他们撰写的有关吐蕃方  相似文献   

14.
唃厮啰是我国十一世纪中叶吐蕃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历来为史学界所重视。早在宋代,曾巩《隆平集》、王称《东都事略》就替他立了传记。元末脱脱和阿鲁图等修撰《宋史》时,也为唃氏修传,足见唃厮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吐蕃历史人物,它对吐蕃社会历史的发展,无疑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前人尽管替唃氏修了传,但过于简单,焉语不详且有讹误。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唃厮啰这位杰出吐蕃领袖人物的一生活动情况,本人尽量检查汉文史料,对他的整个历史作一编年事辑,为研究者提供一点方便,疏误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齐德舜 《中国藏学》2017,(3):133-142
唃厮啰家族自宋朝初年进入西北地区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其政治身份随朝代的更迭不断嬗变,从宋朝初年的河湟吐蕃赞普一步步转变为明清时期"五土之首"的赵土司。唃厮啰家族政治身份的嬗变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变迁的大背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民族、家族三方互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杨文 《西藏研究》2009,(4):6-11
唃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北的吐蕃诸政权中的一个,活跃于11~12世纪,其作为当时丝绸之路南路的实际控制者和吐蕃民族最有势力的政权,对北宋政权建设和经略河湟的民族政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联宋制夏给北宋以有力的援助,是北宋战马的主要供给者和保障北宋到西域商贸交通线的安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辽阔,一般分为三大藏区,即藏文史书上所称的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越过长江上游色俄龙让的巴颜喀拉山,东面有安沁岗和多拉两座山,取山名首字合并而称“安多”。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地方,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兼并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等部族以后,这里成了吐蕃王朝的辖区。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不少佛教僧人辗转逃亡到此间躲避,至10世纪时,现今西宁以东一带已经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以藏传佛教的形式在卫藏地区复兴,来自安多地区的佛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史称“下路宏传”。自11世纪唃厮啰王朝兴起,迄至清朝对这个地区的统治,有大量的史实是通史体例的“藏族史”所无法包容的。  相似文献   

18.
"雍仲卡尔"■是雍仲城的藏语音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甘加乡境内,当地居民亦称为"八角城"。据笔者实地调查及对相关汉藏史料的研究发现,"雍仲卡尔"为唃厮啰统治河湟时期所建城堡,后西夏政权退守河湟地区时曾长期据守。文章通过对"雍仲卡尔"的考释,不仅勾勒了唃厮啰社会发展、宗教信仰等基本轮廓,也为雍仲卡尔古城进行旅游开发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赵柱,字天乙,唃厮啰三十二代孙,唃厮啰家族末代土司,唃厮啰家族又一位悲剧性的人物.由于史料的缺乏,赵天乙的生平在学术界始终是一个谜团.本文拟依据零散的史料和与赵天乙嗣子的访谈还原赵天乙的生平,对他的生平进行一次全面地考述.  相似文献   

20.
哺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以青海东部为中心的一个强有力的藏族政权,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雄踞河湟地区,其首府在青唐,即今青海省西宁市,史称其辖地“占河湟间二千余里”,东至秦州西界,南达今果洛地区,北至祁连山,西据青海湖,大致占有《宋史·地理志》上的鄯、湟、廓、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和积石军地,人口约百万。居民有吐蕃、党项、汉、回纥人,以及侨居境内的西域各地商人。其历代首领都接受宋廷的封赐,称臣纳贡,但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丝绸之路”北道在真宗年间被西夏控制后,众多西域贡使商人苦于西夏的“钞掠”而改走“青唐道”;响厮啰的统治者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各族商人络绎于道,纷沓而至,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