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2.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诗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狩猎诗歌遗存。这些狩猎诗歌具有独特的表现内容与艺术特色,是唐代诗歌作品中一个独特的题材。唐代狩猎诗歌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唐代诗歌繁荣的客观标志,也是唐代狩猎文化的艺术再现,并且为学术界全面准确地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霍然 《西域研究》2003,(2):80-85
北朝以来中国实现的民族大融合,乃是造成唐代诗歌繁盛的根本原因。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皆是在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北朝民族的大融合,开启了有唐一代三百年势不可挡的诗歌大潮的闸门。  相似文献   

5.
唐代之后,王维的诗歌地位虽有迁移和变化,但始终徘徊在大家和名家之间,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围绕着王维的诗史定位而引发的各种纷争成为明清时期王维诗歌接受史中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明代的"大家"之辨中,王维具有"大家不足,名家有馀"的"名大家"的特殊定位.这不仅取决于不同论者个人的喜好差异,而且与王维诗歌艺术和诗歌批评标准之间的亲疏离合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也是一个文化古国,其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不仅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而且在唐代使诗歌登上了世界艺术的高峰,中国的散文、小说、戏剧亦很有民族特色,和西方同类文学样式相比,毫不逊色.我在这里想要说的不是中国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而是想介绍和赏析中国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词.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源远流长的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全唐诗》共搜集了唐诗四万八千多首。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透过它还可以窥探到唐代音乐的全貌,对于研究唐代的音乐历史会有较大的帮助,正如阴法鲁先生所说:舟代的音乐和舞蹈在唐诗里留下了生动的形象化的记载、有着重要的音乐史学价值。一、《全唐诗》反映了唐代音乐生活的概貌唐代的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代的音乐、舞蹈繁荣,无论在宫廷、贵族阶层,还是在普  相似文献   

8.
李杜诗歌的审美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景春 《中州学刊》2005,(3):212-216
李白与杜甫是两个在诗风上存在着巨大反差的诗人.他们二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天成与着重人工雕饰、重自由表现与重章法规矩、重情感气势与重诗歌形式、尚"虚"与尚"实"、意象疏朗与意象密集等几个方面.考察其审美差异的成因,是二人不但在思想、性格、创作思维、家学背景、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彼此所受文学思潮与时代精神影响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后者正是唐代文化转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中原作家之多、流派之众,属唐代之冠.杜甫就是唐代中原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在中原出现,与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有关,更与唐代作家群体的强大的阵容和与之所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和流派之间形成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等各种关系,进一步促进了诗及盛唐文化的发展.深入研究杜甫及中原作家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全面了解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诗人不仅在女性很少涉及的战争、政治等重大题材方面大显身手、独领风骚,而且在女性常写的闺怨、爱情及日常生活题材方面也呈现出男性化的倾向.在审美情趣上,唐代女性“不爱红装爱武装”,骑射、胡服、袒胸露背、抛头露面,追求阳刚之气.在诗歌风格上,追求格调高远、意境雄浑的士大夫风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一切,都使得唐代女性书写呈现“拟男化”的特征.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也与诗人拟男化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金代南渡诗歌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即对唐人诗风的推崇与合理继承、对唐代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给予发扬以及对于唐诗艺术表现成果的借鉴与吸纳.这种异代共鸣不仅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而且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翻译都被视为各民族间文学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文学界都是颇受争议的,对于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翻译是一种破坏性的重写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中唐时期是踵武盛唐的又一文学高峰。诗歌方面,如元白、韩孟、刘柳,或二李张王,①无不另辟蹊径,各有开拓;散文方面,韩柳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自树伟帜,雄视百代;小说领域,不仅唐人传奇蔚为大观,而且古文体小说也在开创之中,当时韩愈柳宗元挥洒如椽巨笔,成为转变小说观念的开风气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与唐代绘画葛景春一、唐代的绘画唐代是中国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不仅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臻于极盛,绘画也进入了成熟时期。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若从原始社会算起,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有史记载的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随着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白话诗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坛上存在着一个游离与主流诗歌之外的白话诗派,与佛教的深刻联系形成了这个诗派的基本特征。白话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梵志、寒山和庞居士等等。“王梵志诗”是民间众多无名白话诗人作品的总和,寒山诗歌具备了民间诗歌、文人诗歌和佛教诗歌的多重性格,庞居士则是南宗禅影响下的歌偈大师。唐代白话诗派不仅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的佛教文学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白话通俗文学的演进。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与唐代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诗歌与唐代文化精神葛景春诗歌是文化的一种,它不但要受到文化其它因素的种种制约和影响,而且还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那么诗歌就是文化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子系统是大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它与大系统的其它各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素有“诗歌王国”之美称,古典诗歌不仅数量大、文学价值高,而且题材范围也十分广泛。清代前期的咏藏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咏藏诗并不是到清代才有的,早在唐代,随着唐蕃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吟咏联姻亲好与民族纷争的诗作相继出现,就产生了咏藏诗。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直接治理,归入祖国统一,这就为咏藏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前提。到了清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对藏直接治理的不断加强,内地与藏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对西藏认识上的深化,自然要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中来,“常笑古人  相似文献   

18.
唐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伴随着周边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民族迁徙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进行的.在这个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固原境内的民族迁徙及其融合,也体现了大唐开放文化的特点.固原宋元时期,亦是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的固原.  相似文献   

19.
<正> 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美学大师之一.他的诗歌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而且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以自然清新、豪放飘逸、雄奇壮丽的生花妙笔,艺术地再现了唐代社会、祖国山河、自己心灵的自然美,给后世人以美的享受,为后世人所颂赞. 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风格极为相似,特别是在美学观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提倡自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青年社科基金会资助、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穆赤·云登嘉措主编的《青海少数民族》一书,最近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海自古是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很早以前就有羌、鲜卑、氐、党项等与各兄弟民族有渊源关系的古老民族在此活动,从而使青海从历史上就成为各民族冲突、交融的历史大舞台和各民族文化形成的渊薮。就整体而言,青海的少数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藏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仅青海各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使青海有些民族与其母体相比较还呈现出一些特点。本书研究总结了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整体民族的研究,同时还勾勒出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的方方面面,为其他学科和其他地区的民族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