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对比,我们看出中西文化在性爱观上的差异,<查>表现出西方文化对性爱的讴歌和赞美,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对性爱的贬抑与丑化.中国文化由于长期的对性的压抑又造成窥测与展示的反弹.  相似文献   

2.
<伤逝>、<倪焕之>有一种明显的男性视阈,在爱和事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女性与其生理、心理相关联的生活态度与作为,都被男性主人公视作变为粗俗庸俗的表现;在男性视阈中显示出一种男女的不平等,也展现出男主人公自私利己的一面.女性形象从天使向妖妇转变的趋势,多少隐藏着男性父权制社会观念对女性的苛求与歪曲.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引<诗>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并有所新变,其主要特点为引<诗>用于戏谑等不庄重的场合,<诗经>的地位由汉儒宗为圣典而沦为日常谈笑之资;引<诗>形式渐趋丰富,用<诗>注重化用<诗>的意境,表现出对<诗>的审美鉴赏意识等,使<诗>的文学性得以凸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对<诗经>经典尊崇的消解和文学阐释的张扬,其发生与<诗>的文学阐释自先秦以来的不断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经学中衰,儒、道、释思想并立,人的主体精神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等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当代女作家徐坤的小说<厨房>的解读中,分析当代中国女性解放面临的家庭困境和社会困境,探讨了解决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矛盾冲突的出路,认为女性解放最理想和最终的出路是男女两性共同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  相似文献   

7.
杨有山 《江汉论坛》2003,6(4):107-109
<四库全书总目>虽然不是一部诗文批评著作,但书中许多集部著作的提要,却处处闪烁着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在我国学者编纂的<续四库全书>出版、发行之际,探讨<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批评观念,温故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无疑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四库全书总目>对集部著作的批评体现出兼容并蓄、辩证通达的文学批评观念.这种文学批评观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又兼顾文学的抒情审美功能;二、立足作品,全面客观;三、知人论世,辩证通达.它比前代的文学批评更公允,更富有总结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9.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10.
宏大叙事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通过对<古船>、<白鹿原>、<丰乳肥臀>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框架里,女性角色是一群没有主观的人生吁求,没有主体的心理体验,被充分"性化"与欲望化,游离于社会文化层面之外的非人的存在,说明这个叙事系统本身对于女性是排斥的.  相似文献   

11.
汪大白 《学术界》2001,(5):225-229
葛洪所说"陈思王著<释疑论>"并不可信,所引<释疑论>文字应是他本人所杜撰.所谓<释疑论>,仅见<抱朴子>论述神仙道术时所引片断;遍考各种曹植文集及其他典籍,再无片言可见.考之文章,<释疑论>对待方士道术的立场与曹植<辨道论>根本对立,<释疑论>关于此中缘由所作的交代又与事实不符.并且<释疑论>对<辨道论>的否定表现得极为直接,也显得不合情理.考之作者,<辨道论>表明曹植属于无神仙论者,而葛洪说他是"初皆谓无,而晚年乃以为有",除此<释疑论>之外别无依据.事实上,葛洪其人素来惯于作伪,<抱朴子>托名杜撰处屡见不鲜;为抵消曹植<辨道论>的影响,进而宣扬神仙道术,葛洪托名杜撰<释疑论>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的意象式结构--以江湖与祠庙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汉光 《学术研究》2001,(6):124-129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分.意象的转换体现出<儒林外史>创作不同阶段的创作构思转向.  相似文献   

13.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0,(3):111-115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心理心和<中庸>"至诚"本心不同,其气性论和<中庸>"德性"论也不同.从心性论角度看,<性自命出>篇不属于思孟一派,更接近荀子.或可说它介于孔子和荀子之间,为<荀子>心性论的渊源之一环节.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学巨著<史记>中熔铸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对<史记>反映这一内容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重点论述,这四种表现手段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社会问题剧,体现了剧作家对旧时代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点,作者分析了剧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女性主体性的残缺才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7.
刘发明 《江淮论坛》2005,(2):142-145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精神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解读文本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楚辞><山海经>作为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两部先秦典籍,其中的神祗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特点.不论是主宰天地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至上神,还是具有贤德睿智、地位显赫的人类各族祖先神,或是掌管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功能神,在称谓和司职上都有众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种趋同反映了<楚辞>、<山海经>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