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振 《江汉论坛》2012,(6):100-104
1942年后延安文学创作中的母性叙事呈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景象。其中,血缘关系的缺席,母性主体的他者认定,以及母性本体权利意识的缺失,让我们看到了被延安主流意识形态改写后的"母性"。当文学叙述者为了国族的解放而遮蔽了与女性性别、女性体验紧密相关的女性生命本体问题,那个"被压抑"的性别群体依然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主体,也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时代局限,以女性主体的身份成为合法的历史叙述者。  相似文献   

2.
2 0世纪 90年代的女作家把握住自身的性别优势 ,在叙事层面对母性存在做了多个维度的书写。不论是对潜藏的“母性恶”的书写 ,还是从母女场景向同性情谊的转移 ,以及对“母爱”的重新言说 ,都体现了 90年代女性写作的深刻反省和洞察能力  相似文献   

3.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4.
关怀伦理学主张从母性实践出发,在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给予子女保护性的爱,对子女进行精神上的教养,帮助子女形成社会化人格等,文章以关怀伦理学中的母性思维为视角,以池莉等作家依据自身母性实践创作的关怀叙事作品为例,与柏杨、余华等人作品中父职角色在家庭中充当道德权威的书写对比,探讨了"母性思维"观念对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即促进家庭中亲密关系和信赖关系的产生,同时父职身份也应该受到"母性思维"观念的影响相应地进行转化,从道德权威转变为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5.
杨珺 《晋阳学刊》2009,(4):114-118
对母女关系的书写是女性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以对母女之间亲情不亲的疏离关系为表现对象,敞开了母亲作为人作为女人的真实生存处境及其人格畸变状态。亲情不亲往往表现为女儿对陷于不合习俗母性的怨仇或仇恨心理的母亲的冷漠排斥,母亲的怨仇心理仇恨心理本质上是女性发现自己付出全部所依附的对象却空洞无力不足依凭后极度绝望空虚的流露。《亲情解析》、《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中作者对母亲之为母亲的母性和母亲作为女人的人性的思考,使得如何理解并超越母亲的命运,如何将习俗母性中所包含的爱的因子转化为建设性的人格因子,成为女性散文提出的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冲 《南方论刊》2012,(12):59-60
小说《第八日的蝉》自刊出以来一直感动了无数读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小说围绕“母性”的主题展开,但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展开了一部描写日本社会生活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婚外恋问题、校园暴力问题、女性的弱势地位问题、母性缺失问题等问题跃然纸上。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可从各相关调研机构的数据中得到这证实。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是莫里森作品的一大主题。本文通过阐释其作品中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和生活环境的三重压迫下的命运,逐步深入分析了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女性历经苦难,不断抗争,重塑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博爱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如何执着地在作品中为黑人女性寻找出路。相对于激进抗争的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更衷情于与基督教博爱观相结合的母性女性主义思想,那就是要朴实自然、乐观坚强,用爱心去包容一切,与周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作家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抒写了一部女性精神史.在小说中作家吁求母性回归,颠覆非勒司中心主义;并以女性的自我和社会文化结构为切入点,阐释作家的女性观和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赫钧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200-203
当代"新生代"的女性艺术家迅速崛起,自小浸润于这样一个多元而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她们艺术触角是更为敏感与张扬的。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用她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永恒的母性主题展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显示女性的智慧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角度看始祖诞生的感生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韫霞 《江淮论坛》2004,(4):126-130
感生神话是指女子并未与男性交合,而是有感子动物、植物、无生物等,竟神秘地怀孕生子的神话。本文从性别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汉民族、少数民族以及《圣经》和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的感生神话的内涵,指出部分感生神话虽有母系氏族遗风,但从总体上应从属于父权制神话体系,它打着尊崇女始祖、尊崇母性的幌子为父权、男权服务,实际上却是只从生育者意义上肯定女性,意欲从更深层次上控制女性。  相似文献   

12.
从传世文献记载的商族起源来看,商族尊崇母性。《诗经·商颂》中的《长发》和《玄鸟》记载的传说是,商的起源是因为有娀女简狄,因上帝命玄鸟给简狄送来鸟卵,简狄食后诞生了商。从出土铜器玄妇壶上的图形铭文来看,可以印证商代的母性崇拜。从记载规模巨大的祭祀“帚(妇)”及“上帝娶妇好”的卜辞来看,商族的母性崇拜是很鲜明的。  相似文献   

13.
<我的将军>叙述了少年维季卡的成长经历,折射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母性思考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无独有偶,哲学专著<母性思考--走向和平的政治>对"母亲"的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呼吁"新女性"在追求自我满足的过程中把女权主义和母性思考进行合理结合.两个文本的"互文性"充分表明: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哲学思想的支撑;把文学作品放在同时代的哲学语境下加以解读将增加文学研究的深度和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与张翎的《阵痛》两部小说以家族伦理寓言神话,女性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对两性个体人性的复杂嬗变进行批判与反思;两部小说诠释纯洁的母性关爱伦理是人类“完整的人”的人性善根,男性“大我”赌性顽疾和着金钱物欲的变异对现世代人性的破坏力。从家族基因遗传对民族性与人类性进行开掘,呼唤现世代人类心性的“母性归属”。以母亲强大自我内在性的、超验性的人性张力,揭示母亲以大地般的坚韧与顽强、博爱和圆融,迸发出的母爱精神的“永恒能量”。  相似文献   

15.
池莉的近作《生活秀》和《看麦娘》都是塑造了两个并非母亲的母亲形象 ,这个特别的现象 ,表明作家对母性问题的关注。相比之下 ,《看麦娘》的母性主题 ,其意蕴更加丰富。小说将几位不同类型的母亲放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当中去表现 ,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与个体心理结构所产生的碰撞和变异  相似文献   

16.
胡辛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自现代以来文学成就最突出的女作家。她由《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发轫,从追求女性为社会承认的理想价值,到《蔷薇雨》呼唤女性的内在自觉,再到《怀念瓷香》重构己身历史的母性书写,其小说创作的清晰流变可谓代表了女性写作的三个阶段,且见证了一个学者型作家艺术创造的品质和智慧。她纵横文坛近三十年,其小说创作使人们看到:一方水土和一方女人有着隐秘的生命关联,一种具有持久魅力的写作,往往是经由自身丰富的生命感悟而朝向地域与传统的精神扎根。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近几年来,女性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记录她们罪错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们违法犯罪的事实,更窥见到她们的人性、母性等善良的天性与那些邪恶力量的拚搏与挣扎;既看到了女性长期受压抑后疯狂的报复,更看到了她们灵魂深处的痛苦。她们的罪行当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导致她们一步步走上违法和犯罪的道路的。 一、情感错位与女性犯罪 女性的情感世界较之男性往往要丰富得多,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爱和性爱当中。然而也正因其感情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就往往容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周保欣 《云梦学刊》2004,25(5):88-91
“归来”批评群体内在精神结构中存在着“五四”的文化母性崇拜。新时期他们对文学/社会关系的想像与重建,就是这种精神母题的延续。特定的历史处境,造成他们批评意识中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和无法摆脱的“政治情结”。对西方话语的羞怯和九十年代世俗伦理、文学风貌的抗拒,是他们退出评坛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何为母性本能 摩罗《妇女解放不能以伤害母性为代价》(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一文提出的观点.有不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不得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