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巍成 《理论界》2008,(1):150-151
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表达方式。上个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重新诠释了隐喻和转喻概念,指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本文对英语中的转喻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英语的转喻表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喻的研究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被认为是比隐喻更基本和更重要的认知机制,涉及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而报刊英语又有大众化、时效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内容最贴近当下的生活,包含最新的信息。以报刊英语的新鲜语言为语料探讨转喻的认知机制,可将其分为理想化认知模型、心理通达说、突显说、概念整合和激活扩散五个方面。总结归纳转喻认知机制的模式及其应用的重要原则,旨在指导人们更好地欣赏报刊语言的简洁、政治效果,解读美英报刊文章,了解西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的认知理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转喻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模式之一,它对语法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根据Kovecses和Radden对转喻的分类,转喻有两大综合性构型: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以及部分转部分。动词化结构是转喻认知思维的产物,其过程主要涉及行为转喻模式,即动作的某一要素转喻该动作,是一个以部分转喻部分的概念现象。  相似文献   

5.
彭乔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145-14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英语后缀"-ism"为例,解释转喻存在于英语词缀的各语义项之间的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6.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英语习语的语义理据,用三种认知机制即隐喻、转喻和常识分析了它们的语义推导过程,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习语意义的可分解性,以及三种认知机制对于理解习语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岳好平  刘培培 《云梦学刊》2013,34(1):141-145
概念合成理论解释了思维过程的普遍规律,被广泛运用于隐喻、翻译、话语含义的推导等领域。概念合成理论下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前段激活、核心及结果段激活和后段激活三大类型。通过对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进行了解读。证实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行为转喻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转喻图式-例示翻译观认为转喻翻译是在翻译过程中以语境为基础并受规约制约的转喻图式的例示,着力实现具有心理效果的转喻思维过程和其通向的目的意义.基于此理论,对比分析了《醉翁亭记》转喻的六个英译文,发现主要采用了五种转喻翻译策略:保留使用转喻图式-例示方式、采用不同的转喻例示方式、直接译出目标意义、转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同时译出和原文与译文之间形成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的转喻进行了如下的探讨:转喻性的表达是思维在语言层面的体现;语境依赖性是转喻的显性特征,转喻的表达和理解是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得以实现的;对转喻的语境依赖性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语言的认知属性。  相似文献   

11.
在《突显、激活与转喻的实现》一文中,李文浩和齐沪扬提出了认知突显是转喻的动因而非机制这一观点。该文认为,该观点忽略了转喻目标义突显的可能性,仅考虑到转喻来源义突显的情况,因而是不全面的;同时指出,转喻目标义突显也是成立的,目标义突显不仅作为转喻机制之主要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人们使用转喻这一认知手段的根本目的。来源义突显与目标义突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转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汉语定中短语中的转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挖掘每一种转喻类型背后的经验基础,得出的结论与认知语言学一致,即转喻不仅是词语之间的简单替换,更是语义建构和概念扩展的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就当前学界研究现状看,汉语转喻研究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即结构隐喻、方向隐喻和实体隐喻为基础,研究了习语语义的特征以及习语在理解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转喻也是重要的认知方式,为习语语义认知提供了途径,转喻与隐喻存在连续体关系并相互作用。习语需要不断地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4.
郭庭军  贾德江 《云梦学刊》2009,30(4):139-142
英语中词汇转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名词动用又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类。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是名词动用中使用频繁、特色鲜明的实例,其实质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其中概念转喻和隐喻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认知思维对各种类型的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汉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曾倩 《琼州学院学报》2010,(6):166-167,160
转喻的语篇衔接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间接衔接、省略衔接、事件衔接和整体部分衔接。  相似文献   

16.
刘博 《兰州学刊》2013,(2):192-195
在转喻认知模型的理论指导下,对上海手语中基本词汇的造词理据进行归纳,提出了六种较为典型的认知框架.观察到上海手语造词过程中的普遍趋势是用具体形象指称抽象概念、用动态性质指称静态事物、用显著的局部特征指称整体.这同时也反映了聋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效果。形容词和名词的互转主要涉及“范畴或事物转指属性”或“属性转指范畴或事物”的转喻认知模式;而形容词和动词的互转则基于“结果代行为”或“行为代结果”转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岳好平  李琪 《云梦学刊》2010,31(4):142-145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及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