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冲 《南方论刊》2010,(11):93-95
近代和制汉字词(新漠捂)因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深远影响而广受关注,传统研究多从近代和制汉字词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关系出发进行词源的考证,在解释和制汉字词的生成机制方面有所不足;近代和制汉字词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符合转喻、隐喻、类推等一般的认知模式;可根据隐喻、转喻、类推等形成方式对和制汉字词进行新的分类;从认知的视角对和制汉字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巍成 《理论界》2008,(1):150-151
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表达方式。上个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重新诠释了隐喻和转喻概念,指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本文对英语中的转喻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英语的转喻表达。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认知和思想关系的研究在根本上来说乃是意识的内部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和澄清语言层面对认知和思想层面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以及两个层面的互动。这项研究从哲学一直贯穿到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乔姆斯基学派将语言官能理解为认知特性和认知能力,属于人类心智的特殊组成部分。现实的语言乃是形形色色的具体语言,这就产生了它们分别与认知和思想的关系是否会形成差异的疑难。在这个基础上,汉语与认知和思想关系的研究除了上述基础内容之外主要关涉两方面内容,即汉语表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汉语与其他语言一样,因其自身特殊的形态对认知和思想形成了特定的强制。不过,这种独特性并不影响汉语表达一般的认知和思想。在现实世界,虽然人们假设了并在追求理想的思想,却并不存在对应的理想语言;因此,具体的语言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最终根据乃是人的行为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约简为词汇间的替代,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讨论比较简单;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忽略了转喻在日常语言,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中修辞效力的体现。转喻既是一种认知机制,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用现象,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境与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对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模糊性和解释制约性,认知语境在语言、情景、文化方面影响着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方式。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一隐喻连续统现象。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7.
岳好平  李琪 《云梦学刊》2010,31(4):142-145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语法整合普遍存在于语法系统的词、短语、句式、语篇、语义、语用、语体等各个层面,它是语言生成和理解中的重要认知机制,是人类构建语法系统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过程。语法整合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经济性、突显性和转喻思维。  相似文献   

9.
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视野体现语言研究从封闭式的语言系统观向宏观的文化视野转变.它融合文化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文化、思维、认知等层面审视文化语境下语言使用所体现的文化信念系统、文化交际规范、文化表达系统,并探索其中的运作机制与原则,从本质上思考语言、文化、认知与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历时和共时的方式观照和描写民族语言,从而全面解释文化语境中语言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从概念转喻的视角研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效果,可以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词类转换的认知理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中的生成语言和理解语言都对语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表现在语境的解释和制约功能上。应利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及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活动等创设课堂语境,并通过强化语言的输入、注重语言的输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在文化语境中教语言等方式运用英语课堂语境。  相似文献   

12.
在转喻认知理论框架下,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形容词转类现象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效果。形容词和名词的互转主要涉及“范畴或事物转指属性”或“属性转指范畴或事物”的转喻认知模式;而形容词和动词的互转则基于“结果代行为”或“行为代结果”转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交际性语言在课堂语境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澍心 《理论界》2005,(9):132-133
一、课堂语境构建观教师的语言能力归根结底是将教学语言与课堂语境恰当结合的能力。研究教师语言,必须联系课堂语境来考察,必须研究课堂语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以“语境决定语用策略”的语用学观点来探讨教师语言的使用,其依据来自对语境构建理论的假设。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已知的或给定的,强调言语表达者和信息接受者对语境的依赖性,认为言语交际者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语境,语用主体受控于语境。但我们认为,语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动态生成性。言语交际一方面以基本“给定”的情景语境(如时间、地点)和人们在…  相似文献   

14.
戚涛 《江淮论坛》2013,(1):170-178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海明威冰山风格下的语言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张其风格是一个以转喻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在泛转喻一含义化的基础上,海明威发展出一系列符号陌生化、语境控制的技巧,在实现含义最大化的同时,又不流于荒诞,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本研究为解析文学含蓄现象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视角,为读者阅读海明威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同时,为研究海明威文体的系谱学提供一个有力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认知是语言深层的东西,它是语言共性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尚未发现语言个性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产生共性和个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名词非范畴化,即名词丧失原有范畴某些典型特征的过程。从认知层面分析,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概念转喻”。在隐喻与转喻思维的影响下,语义大多发生了泛化,由于言者主体的介入,名词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词义也产生了主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认知是语言深层的东西,它是语言共性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尚未发现语言个性的原因;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是产生共性和个性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是关于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它用认知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关联理论对于语境的解释有别于传统语用学,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认知语境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以及认知处理能力,这就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认为在语言交际中认知语境是选择的结果,是变项,不变的是关联。它结合编码-解码模式和意图交际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越 《兰州学刊》2003,(5):167-168
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语境观的概念 ,本文拟从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出发探讨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