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文学”作为学科能指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学”为学科能指的现代所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有相当稳定的界域。由此,形成了我们现代的文学史写作格局,但当所指相对稳定后,我们又会进一步发现“文学”作为能指的局限和误导。首先,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文学”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充满着矛盾与歧解;其次,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在“文学”书写的同一性下,掩盖着技艺论、明道论与摹仿论、审美论、特殊言述的语义差异;第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视觉文化的冲击使文字的文学文本从中心趋向边缘。“文学”作为建构学科的概念,失去了近百年被赋予的价值,已到了重新思考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从杨义先生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一命题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学术界出现了大量以此为核心概念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关纪新先生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作以20世纪民族文学关系为重点,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凸显了作者独具特色的书写目的与创作价值.它是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深化与突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内容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3.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4.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是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景观社会”,这个世界乃至人的存在本身也已经成为视觉化的存在.在此背景下,强势的视觉文化将越来越多的视觉因素“殖民”到文学等非视觉艺术的领域之中,以此铲除和替代非视觉艺术的审美感知基础,即“视觉殖民”.视觉在文学领域中的殖民方式是多样的,其目的都在于破坏文学审美体验的基础——想象,以此剥夺文学的独立性,使之纳入到影视艺术乃至整个视觉文化之中.视觉殖民使得文学降格为现实之物,从而丧失了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语象""字像"和"书像"串联起两种艺术的图像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理论批评即可名之为"文学书像论"。首先,同一篇文学写本,关注字像还是关注书像,决定了它可能被视为语言艺术还是图像艺术,"实用—艺术"二分法并不能有效回应"书写何以成为艺术"。其次,语象延异为字像,字像存储在了记忆中,书写使语言成为了可见的;被书写的字像就是书像,被欣赏的书像就是艺术——这就是语象、字像和书像的异质同构,前者依次孕育后者并隐匿在了后者的肉身中,由此奠定了"文学书像论"的学理基础。再次,语象作为书像的母体,决定了后者表现前者之可能,具体显现为书像"图说"文意而生成书意,于是出现了书意和文意的唱和;在这一意义上,书艺堪称中国美术之冠,因为它所表征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而同为图像艺术的绘画只是"存在的薄皮"。  相似文献   

7.
近代“新学”概念是与“西学”密切联系的,传教士首先用它指称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后来将它延伸到西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学者在与传教士和西方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西学并接受了“新学”概念。“新学”的近代意蕴是多重的,“近代新学”的确立即是以这些意蕴为依据。“新学即西学”确立了洋务派的新学形态,“即中即西”确立了维新派的新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9.
海登·怀特的转义范式论试图扭转由语言外部寻求意义之源的传统思路,其新思路大致可作如下描述:暂且悬置文本意义的“出处”,反观文本意义自身,直接追溯文本意义的当下呈现。这就确立了以文本的多维展现作为意义溯源的可能性路径,也构成了其转义范式论的真实价值。怀特在其理论建构中主要分两步完成这一可能性路径的实现:第一步是取消传统历史主义的“事实” 基础,确立以文本作为意义溯源的合理性路径;第二步是进一步把意义的生成推进到原初的层面,从文本的展现机制中寻求意义的最初发生,这是更为本源性的一步。由是,转义在怀特那里既是一种被预设的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机制。那么,作为预设状态的转义是如何引领文本意义的生成的?作为被预设的思维形式究竟在哪里发生了这一预构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怀特的转义范式论做出进一步的反思,追问并回答“文本意义的原初生成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包括直观表象、本源表象、符号表象和图像表象等在内的广义图像意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直观行为,也就是现象学式的观审即“观看”.由于这种“观看”是“与在场者之在场的觉知联系”,它所通达的是事物的理念、观念或种,因此,这种对在场者的觉知乃是表象.“表象”是对在场者的在场即存在者的存在的觉知联系,它是就此在方面来把捉的;而“现象”是就存在者的照面方式来把捉的,不管是显象、现相、纯粹现相均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奠基于现象.随着现代人成为“主体”之际,现代意义上的表象作为“有所看见”的方式,由现象学式的“观审”或观看转变为“观察”了.这种转变彰显出视觉霸权不仅在古希腊的文化和哲学中就已有它的源头,而且它还延续到了当代.这种霸权所引发的辉煌的、暴力的视觉经验,在现代性中逐渐蜕变为虚无主义,这种“恶意的狂暴”折射出了现代生活的普遍技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