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近几年来,关于谭嗣同的哲学思想,爭论颇为热烈。有人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用‘以太’代替了中国古典唯物主义所说的‘气’”;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的,他的“‘以太’与‘心’、‘识’性质相同”;最近,又有人认为谭嗣同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他用‘以太’的普遍性质和客观性质来解释自然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当他用‘以太有知说’来解释意识现象的时候,走到了庸俗的物活论,并通过灵魂不灭说而达到唯心主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前面而不谈后面,说他是‘杰出的唯物论者’;也不能只看到后面而不顾前面,说  相似文献   

2.
刘节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这篇文章里说:“‘天道’是自然规律,或者说自然法则;‘人道’就是社会规律,或者说人为法则”,“人类如果未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人为规律就无法与自然规律相统一”,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是通过共产主义时代才能真正实现的。”可见刘先生对天人关系的看法,乃是他对“历史的演进过程”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他把中国的历史归之为天与人如何从矛盾到合一的历史。而天与人之所以能够合一,就在于他虚构了这一对阶级社会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所谓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社会理想,“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梦”对大学生价值愿景的丰富;“中国梦”提供了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5.
论领导于部协调的意义和作用………李有芬(3.102) 谈秘书部门的协调功能………,……··韦克&(.107) 关于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几个问题 -’”””“‘””””””·’·’………··李志华 农志鸣厂168) 试论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政 治‘’””’‘”””‘”“””’”””“””’“’””…’‘’…吴兴起(。J 72) 试论加强行政学的实证性研究—……·罗 文(。1.76)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 略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黄 延(。l.80) 对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探索的关系……罩克利(1.4)逐步实现干…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后,下迄近世,外人习称中国为“唐”,“唐人街”之称,更为世人所熟知。宋人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说,“汉威令习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崇宁间,臣僚上言,边俗指中国为‘唐’、‘汉’,行于文书,乞并改为宋。”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不但外人称中国为“唐”,即中国人在海外者亦自称为“唐”。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说:“交趾……王系‘唐’姓。”所谓“唐姓”即中国姓。又说,“占城……‘唐人’被土人杀害,追杀偿死。”所谓“唐人”即中国人。交趾、占城皆东  相似文献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打造科研创新平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①。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实事求是,理解实事求是,科学地把握和坚持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根本内涵 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②。这段经典的论述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二是“求”,三是“是”,这三方面内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妙”之解义六朝美学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范畴:“妙”。朱自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学,更强调了那‘虚无’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士’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在价值观和文化意蕴上既不同于美国梦,也不同于欧洲梦和其他的梦.现阶段,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把握和正确处理各种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中国梦”的价值诉求及价值冲突.以文化为支撑,立足于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正道沧桑.  相似文献   

11.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間题的提出六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人怀疑‘吾’与‘我’有区別。元代赵德在‘四書箋义”一書中写道:“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則曰吾,因人而言則曰我。‘吾有乎哉?’就己而言也;‘有鄙夫問于我。’因人之問而言也。”清代楊复吉在“梦闌琐笔”里,俞樾在“茶香室叢鈔”里,都同意赵德的見解。认为“吾”与“我”,“分別甚明”(楊复吉語),“其語似复而实非复”(俞樾語)。这种見解,由于缺乏有力的科学論据,故未曾流行,仅仅得到少数人的欣賞、附和而已。  相似文献   

13.
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竭力宣扬要“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的‘大中国’思想,要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主张“以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和地理”,“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要放弃‘大中国观点’”。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顽固的思潮。孙中山先生曾经形容:“自称‘堂堂大国’,声名‘文物之邦’,其他各国都是‘蛮夷’。以为自己居世界之中,所以将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国’。”(《孙中山选集》第649-650页)当地理中心论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破后,便有文化中心论继起。“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更然出于万国之上。”(邵作舟《邵氏微言·译书》)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有“精神的重心”(陈立夫忡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所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仅《东西文…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纪念遵义会议60周年—…………………………·本刊编籽部(1.2)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继承发展……何莲女姚康乐 艾凯林(1.10)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兼论农民问题与中国的改革、发晨和稳定………………………熊宗仁(1.17)学习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顾水隆(2.2)弘扬儒学精神 培养“四有”素质……………………………… 周溯源(4.30)抡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和继续推进一’“”“”’·”””……‘··’………·…  相似文献   

16.
一、两种对立的观点去年,冯友兰先生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君”、“师”分开的说法。最近,他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又阐述了这个观点。把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归结起来,不外这样两条: (1)“君”、“师”应该分开。冯友兰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和‘师’是相提并论的。有所谓‘治统’和‘道统’。‘君’就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屬于‘治统’这一方面的;‘师’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制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中国梦”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好课堂教学主平台、校内各种媒介,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关注马克思对哲学理解的这三个重要表述:一个是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一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一般化”问题;第二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时代化”问题;第三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现实化”(即改变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一般化”要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哲学的“时代化”要最终落脚到“现实化”.按这种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生活,也要经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化’转向‘时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代化’转向‘现实化’”这两次转化.  相似文献   

19.
李永鹏 《阴山学刊》2005,18(6):118-121
“3.3.3”在“培养‘反思’能力,全面开发人脑功能”的教育科研实践中对心理学中的迁移问题做了新的探索:从教育的实际出发界定迁移的概念;批判地吸收各家各派的优点;对如何实现有效的迁移及迁移研究演变趋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运动的实质,经典作家多有论述。黑格尔说:“某物之所以运动,不仅因为它在这个‘此刻’在这里,在那个‘此刻’在那里,而且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因为它在同一个‘这里’同时又有非有。”(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67页),恩格斯也有与之含义相似的言论,他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