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爱人生》与《风雨哈佛路》都是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的第一名的作品,都讲述了女主人公在亲生父母所营造的漫漫长夜中进行人生突围的成长故事。通过剖析这两位女主人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成长过程,来探讨这两部优秀作品共同的主题:如何摆脱父母所造成的阴影及伤害,寻回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相似文献   

2.
齐剑英 《理论界》2005,(10):171-172
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项链”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是众多读者争论的焦点。重读《项链》可以发现,玛蒂尔德是一位有着很高的审美能力,具有坚韧毅力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小说《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品,是哥特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位对生命本原非常感兴趣的年轻科学家,他本来想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新人类,但却造出了一个形体高大、面目狰狞的怪人。怪人先后遭到德拉赛一家、自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的主人公是亨伯特,这首先就预示着主人公生活的双重世界:一层在我们看到的欲望边缘,它和洛丽塔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层在亨伯特对一个虚无梦想的执著追逐中,它是主人公内心不容怀疑的美好梦想。作者以超凡的叙事手法打破了作为读者的传统阅读经验,零零碎碎的阅读体验中渗透着主人公无尽无休的痛苦与挣扎。整部作品里,主人公始终处于一种夹缝的生活状态中,作品由此从一个道德故事的讲述转而化为一个无关道德的人格现实表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隐蔽的“我”。而主人公不厌其烦的叙述就是想说明这种生活状态的自为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这年月,似乎你要写小说怎么写都可以,就是别讲故事。越没故事越好。因为小说不等于故事,小说要超越故事,所以越没有故事的小说便是好小说,故事变成了小说的冤家对头,故事就是“旧”。不管这种推理通与不通,反正不少的新派理论家都这样看。有没有故事便这样成了一把尺。平易似乎不太懂得这一点,他写的小说总是要有一个故事。而且大多是些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他的成名作《巨砚》就是写一个古董商人与巨砚的女物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故事。继而,《断墨》又是一段关于断墨的欲断人肠的故事。他的唯一的一部中篇小  相似文献   

6.
电影     
《优雅》2015,(2)
《哪啊哪啊神去村》质朴大众观
  日本人总是能把冷门职业剧写得生动感人,从扑水少年到消防员到编字典的这次又是伐木工,这些电影的主人公,初始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某职业,有些是祖辈父辈的羁绊,有些是稀里糊涂的尝试,还有些纯粹是喜欢一个女人……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洗脑机器的国家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虽然男主角的夸张表演让人很想一拳揍在他脸上,但并不妨碍这部青春片的轻松欢乐。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日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主旋律,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但喜剧元素、人物成长和节奏掌控几乎可以达到五颗星。  相似文献   

7.
过去读《十日谈》英文译本,发现它的第十天中的第三个故事与我国有关,思想上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近年再版问世的《十日谈》中文译本,关于这故事的主人公纳山的身世和家庭所在地是这样交代的: “凡是到过卡泰周的人,不论是热那亚人也好,或是其他地方的人也好,都说那地方从前当真出过一个门阀高贵、富可敌国的人,名叫纳山。纳山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困惑与焦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为英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故事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跟随兔子进入到了地下世界,在经历了种种荒诞、不符合逻辑的事件之后,她从对自我认识的迷茫,到追寻自己,真正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自我认同理论视角下分析主人公爱丽丝的奇幻旅程,借以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相似文献   

10.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10,31(1):106-10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部成长小说的情节通常讲述主人公一段特殊的经历,主人公认识到使得这个世界、社会、周围人们以及自己产生重大变化的真理。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理论,青少年时期的任务是实现身份认同,避免角色混乱。在凯伦·海瑟的《走出尘土风沙》小说中,主人公比利·乔·科尔比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失去母亲的痛苦。在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的斗争中,她成功地克服了身份危机,实现了身份认同,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长体小说《维莱特》中的幽灵形象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及思想蕴含一直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作家如何对传统幽灵主题进行改写以及这种改写与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精神成长历程即女性成长主题之间的关联.本文认为:勃朗特通过赋予消极意象以正面能量,使女性人物获得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及对自我主体的肯定,从而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观进行挑战和颠覆.  相似文献   

15.
《边城》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潜隐着深层叙事结构。文章通过探讨其深层结构 ,提出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成长和消亡过程的小说的观点。这里所谓的生命过程 ,不仅指人的个体的生命经历 ,也隐喻了一个民族生命的历史。文章还分析了死亡事件在深层叙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进而初步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个体的发展无法回避成长问题,因此产生了纪录和探究人自身发展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记录了小说主人公心理日渐成熟、自我形象日趋完善的过程。19世纪法国出现大量成长小说,《红与黑》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的成长经历,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自我形象和精神世界,成为19世纪法国成长小说再现自我方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杜芳芳 《晋阳学刊》2006,(1):124-125
基督教是西方文学经常涉及到的素材。英国二十世纪初著名作家劳伦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揭示主人公对宗教的不同态度,来强化肉欲和精神冲突为线索的男女关系主题。本文即考察他在三部曲——《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中宗教观的演化轨迹。《儿子与情人》  相似文献   

19.
《简·爱》与其说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话语权力之争的小说,一部揭示罗切斯特对伯莎和简残忍行为的小说。简通过借用文本的力量从沉默的听者最终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赢得了这场话语权之争。  相似文献   

20.
李燕子 《云梦学刊》2011,32(6):107-109
在《福》中,库切对笛福现实主义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克鲁索的荒岛故事进行解构,在虚构的故事中插入一个女主人公苏珊,并通过克鲁索的死去使其成为故事的主要见证人。苏珊讲述故事(历史/真相)的强烈愿望与不懈努力,揭示了白人女性对话语霸权的反抗与颠覆,也反映了作者库切对父权统治和话语霸权的忧虑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