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的发生率近几年来呈上升态势,民事虚假诉讼不仅破坏司法权威,浪费国家司法资源,同时对法治国家的建设也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究其原因,除当事人不诚信为获得不当利益外,更重要的是法院在源头上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法院在解决民事虚假诉讼案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公安、检察院相比,法院较为主动,而公安与检察院相较被动,公安与检察院对于案件情况的了解大多源于案外人或法院告知。因此,民事虚假诉讼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法院监督机制的完善,但重点落在办案法官身上。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治建设已进入新阶段,但司法资源的浪费与法治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我们首先要用科学的方法及最优的方案来修正高层次道德论证不确定带来的社会成本过高问题;其次要更好地设计并完善纠纷解决方式,对诉讼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司法机关确保案件在公正、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审理,使当事人自愿合理地选择审判或是调解,实现自然的分流,利用经济杠杆完成司法资源的最优配置,保障当事人最大效益,也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3.
民事执行当事人在司法实务中经常会出现变化的情况,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事执行的效率,这就需要针对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程序构建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民事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范畴、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程序的启动、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事项的核验以及民事执行当事人变化的事后救济等,希望能够为民事执行的效率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金建红 《职业》2008,(11):102
<宪法><民事诉讼法>虽对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效果等都作了相应规定,但现行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目益增多,有待于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为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之公正.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基层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动司法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能够做到能到司法,如何能在司法行为、司法成本和待解决纠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法官必须考究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三元博弈论。  相似文献   

6.
赵瑜 《现代妇女》2014,(10):145-145
司法现代化是一种法治化的现代进程,主要是为了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理应包括司法主体、司法体制、司法程序、等方面的现代化,并从司法程序方面予以判断司法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以此推动中国诉讼模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民事公诉制度在很多国家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验证,学界和实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民事公诉制度的探索和研究,2012年,《民事诉讼法》作出修改之际,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原则性条款,但是其实际使用仍遭遇到了许多尴尬.要突破现有法律框架,设计与完善民事公诉制度,必须首先对相关理论深层分析,解决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问题,并从基本原则、受案范围、检察管辖、诉讼权利、审判程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8.
诉权作为一种古老的制度,最早在罗马法中出现.随着诉权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诉权做扩大解释的做法从维护诉权实现的角度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现代法治国家国民诉权的内容就具体体现为:包含在司法保护请求权中的诉讼权利,如起诉权、撤诉权等;包含在公正程序请求权中的诉讼权利,如程序参与权、程序公开权等.本文拟从广义诉权保障的视角,解析《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从而为科学理解和正确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鲍禹龙 《现代妇女》2014,(7):154-154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意义重大,它是的公益诉讼首次获得了立法上的确认,为公共利益司法保护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该项立法并未涉及公益诉讼的审判原则、审判程序等问题,但它结束了我国公益诉讼无法可依的局面。本文从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差异出发,探讨第55条出台的意义、问题、影响,并对公益诉讼提出简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许多新型的,复杂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民事纠纷案件不断出现通观世界各国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引入集团诉讼制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及必要性。但是,由于具体的国情和各方面制度的不完善,集团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旨在对阻碍集团诉讼制度发展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所谓集团诉讼,是指由处于相同情况、有相同利害关系的众多当事人临时组成的集合体作为诉讼主体,并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活动的诉讼形式和诉讼制度。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4条、55条确立了这一制度。集团诉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集团诉讼。即一种集合性的学术概念,与群体性诉讼、集体诉讼同义.而不是对一种专门性制度的特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民事纠纷的数量不断增多。如何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及时化解民事纠纷成为各国司法界关注的对象。民事审前调解制度在解决民事诉讼纠纷中能更好的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对实现司法为民、简化办案程序、减轻办案压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民事司法调解制度历史发展的介绍。及审前调解的价值分析.提出规范我国民事审前调解的建议,以此来提高解决民事纠纷的效率.发挥民事审前调解程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民事诉讼法第162条粗略地引进了小额诉讼制度,不过它缺乏具体程序设计,在实务操作中给司法工作者留下了无尽的操作悬念和困惑.实践中如何操作小额诉讼成为了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司法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小额诉讼的特征、适用来对新法第162条的规定做一解读,并提出制定审理规范的构想,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诉讼是一种法律消费,是当事人消耗一定的财力(诉讼费用及代理费用)及至精力(出庭应诉等),购买法院提供的“产品”——权威性的司法裁决行为。作为一种高成本的昂贵消费,诉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者因财力匮乏而导致的权利贫困。对于那些无力支付诉讼费用的人来说,诉讼费用无疑成为接近司法、实现社会正义的障碍。因此,要保障诉权,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各国都承认并给予当事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即法院或者社会给予无力支付诉讼费用的人以必要的减免或者经济帮助。从法律援助的性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司法过程和司法判决结果的认可程度和信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司法的公正与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司法公信力程度的高低。司法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高低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司法是否有效与权威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赵倩 《现代交际》2015,(1):17+16
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是有效维护公民权利的迫切需要,是切实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国际潮流的迫切需要。构建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坚实的宪政基础、成熟的法理基础、现实的法律基础和可贵的实践基础,也契合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是司法机关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它面临着来自司法体系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双重困境。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为其纾困和发展提供了更高站位的思路引领。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通过理念的深度契合及价值的充分彰显,呈现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面向,也因而夯实了正当性基础、坚定了价值自信。未来发展中,应当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在宏观立场上,调适好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的关系、司法机关与社会力量的关系、顶层规范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的关系;在微观路径上,多措并举增强社会服务的实效性、保障社会支持体系的高效率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渐进性推进近景、中景、远景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小额诉讼程序追求效率价值,目的在于促进司法便民。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小额诉讼程序”,这首先是我国法治史上的一次有益探索,但是该法条规定得过于简单、粗糙,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小额诉讼程序的充分利用。因此,本文便旨在明确“小额诉讼程序”的基础上,对以后司法实践中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析。  相似文献   

19.
司法权威建立在司法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当前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等现象,使得司法权威缺失。司法权威的问题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理论参考价值的观点和对策性建议。文章以司法独立为切入点,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力图对我国司法权威的具体构建问题做出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与刑法交叉案件处理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一种行为进行评估,这种行为必须根据不同的民事价值观和刑事价值观来选择;二是对一种行为进行评估,由于民法与刑法概念体系的不同,导致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在适用何种法律评估时会产生差异;第三,对单一行为进行处理,从而决定民事和商业事务的适用或适用不同的程序。刑法的先后顺序是不同的。在处理民法与刑法交叉案件的过程中,司法内外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与第三审分离的客观情况导致专业法官的价值判断遵循不同的法律特征。同一概念体系在思维过程中缺乏相同的概念体系,导致了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差异;而外部法院与公安机关、检察官的不同。检察机关在处理民法与刑法的交叉案件中,权责不清,不同机关对司法管辖权的引导和协助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上述立场的不同,最终可能导致司法立场定位的模糊,消除司法在统一秩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