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1,(10):30-31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相似文献   

2.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湖北省居民收入增长由快于经济增长转入了慢于经济增长的轨道,且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需要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优势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拓宽保值增值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提高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3.
韩玉雄 《管理科学》2003,16(5):70-72
以Kuznets理论为依据,提出现阶段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收入不均等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分析并指出我国的收入不均等水平还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刻意降低收入不均等水平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回顾一系列消费理论的基础上,运用Eviews6.0软件对1978-2013年湖南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结论,并对如何提高居民消费促使湖南经济增长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之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保障关注更多的是对其本身制度建设和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就其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则显得捉襟见肘。社会保障是一国财政政策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影响越来越大。鉴于此,本文就两者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爬梳整理,对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做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居民1985-2012年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做出分析,得到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结论。并进一步引入实证研究,得出消费,投资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和投资对GDP都有正向影响,且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于投资。最后通多过对居民消费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做出分析,为杭州市提高居民消费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史秀梅 《经营管理者》2015,(10):228-229
2015年是我国经济走势最难判断的一年,世界经济因不同因素存在诸多变数,中国经济并未达到软着陆状态,应从源头上找出危机,进行一系列反省。文中以世界经济走势为研究视角,介绍了我国的经济走势状态及应对策略。对此,中国应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国内需求,以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推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重点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将“经济增长率偏好”显式地引入到效用函数,从理论上分析这种因喜欢高增长率的偏好对经济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许多结果与直观想象是有差异的.它对稳态消费的影响并不像预期那样是单调递增的,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偏好才可以使得稳态消费超过传统模型中的稳态消费;如果初始资本存量已经比较高,那么经济增长率偏好的上升反而会使得总效用降低;经济收敛速度在稳态附近随经济增长率偏好的上升将变得更缓慢;时间偏好等参数对稳态资本存量的影响也不再具有单调性.研究结果说明,政府过度地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或不顾发展阶段一味地偏好经济增长率,都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总效用降低等负面影响;通过诸如“晋升锦标赛”等反映经济增长率偏好的激励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其作用可能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李月河 《经营管理者》2012,(24):115+105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许久以来消费都是短板,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安排出了问题,以致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连续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居民的消费率缓慢下降的三下降趋势,进而使消费未能更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洞察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居民收倍增目标及策略,对于改变这一局面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人类社会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低碳经济”时代。“碳标准”作为新的国际标准呼之欲出,社会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将以低能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为衡量标准。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抛出碳关税的提议,出现了新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个正处于仍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应合理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及早制定应对之策,保障我国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畏生产力。十年来江津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整体来讲,江津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非主城十区前三名,但是从发展的态势上看,有被处在前两名的万州和涪陵拉太差距的趋势,同时还有被合川和永川两个区赶超的压力。经济总量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找到制的经济发展的瓶颈,对症下药,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对成都市六个县(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的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六个县经济增长差距主要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差距造成的.最后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缩小经济增长差距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对减小各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由于可使其它生产要素产生递增效益,而被视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河北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技术、知识和人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根据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采用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河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进行相关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来计算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14.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这种收入差距尽管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动予以克服,但这个过程保持的时间可能非常漫长。因此,通过政府行为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几乎是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共同行为选择。本报告以此为基本结论,对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指出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必须在农民收入的目标取向、发展思路、制度创新和职能转变方面调整政府行为,真正建立以农民为本、以农民收入为本的政府业绩考核、行政问责制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困难时期,我们既要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采取超常规有力度的宏观调控手段保经济增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前进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力资本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中间产品种数扩大型内生经济增长Romer模型中添加人力资本变量,并对产品开发成本不变和生产成本不变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内生增长稳态解.解的政策含义指出了人力资本投入或教育部门的效率及资源投入在提高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中的重要作用.模型还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给出了最优人力资本配置比例.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2001年至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验证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基于宏观总产出方程与信息基础设施微观供需模型相结合的联立方程模型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内生性,采用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测度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复合增长效应的测算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对不同区域增长的贡献与经济增长的状况却存在反差.在西部不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全国水平,而中部各省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却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9.
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但文章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了非对称性,故文章就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中国的非对称性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得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国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Greiner提出的一个包涵国债、赤字的内生增长框架内,建立了我国国债和经济增长的模型,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国债的主要用途是公共投资,而非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国债显著的促进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结果均表明国债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在于公共投资领域,而不是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同时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国债负担与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国债负担水平还没有构成太大的国债风险,其对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影响不显著.本文进一步就国债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