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汉语动词配价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动词的配价是一个有相当语义基础的句法范畴,它又有深刻的认知原因。确立动 词的配价要将认知框架和句法框架结合起来,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我们采用“理 想化认知模式”来指派格角色,然后在静态的理想句中提取“价”。配价成分的句法位置和 格角色要依具体动词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修辞造词历来就是汉语词汇产生和演变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但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当下修辞造词及其相关研究的价值、水平和进展。修辞造词不仅是结果,更是根源和过程。探讨修辞造词的重新定位和分析模式的构建,不能不立足于修辞和词汇的实际关系。将修辞造词重新定位为一种造词法或一类造词行为,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其片面性,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重新定位,方能完整准确地揭示修辞造词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基于这一新定位的修辞造词分析模式,有必要将立足于共时、静态和系统的修辞造词法分析和立足于历时、动态和个案的修辞现象词汇化分析彼此联结,互参互证。而对于修辞造词法的分析,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可采取"辞格+非辞格"或"材料+用法"的分析模式,并在运作中兼顾科学性与务实性。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来看,英源汉语网络词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加工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过程体现为,词汇概念的选择和融合,包括整合和理解为主的意义组合机制。研究认为,英源汉语网络词的不同形式是在最大认知关联原则支配下,不同识解突显和选择的结果。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揭示了其重新词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的投射理论为依据,提出汉语自生阶段的层级造词分别通过聚焦成像、调整改造和介入融合等途径予以实现的观点.指出语义透明度可以用来说明汉语自生阶段层级造词的过程和成词结果,也可以用来说明词与词之间语义关系的同一和分离.但是,在词义关系层面上,语义透明度因主体的认知水平而异,是一个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7.
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且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问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8.
论范畴化过程中的字词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字词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要素,其表达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结果,它们记录了人们的认知过程.根据经验主义认知观,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体验式的、隐喻的.在认知事物、行为和事件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事物、行为、事件进行主观处理,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行为、事件进行分类,这就是所谓的"范畴化"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语言中的字词自始至终参与着人们认知的范畴化过程,在范畴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论述了字词在范畴化中的参与过程,揭示了它们在这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认知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指称功能、类化功能和区别功能.  相似文献   

9.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考察源于两类语序的英语因果复句的汉译句732句,研究英译汉任务中英语复句语序对汉语"因果"概念表达的影响,发现英语原句语序对译句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因果关联词选择影响显著.汉语因果复句表达"因果"概念是通过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和关联词三者配合进行综合表达,而时间顺序原则、突显识解、主观性识解三个认知机制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篇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交际行为,其过程蕴含着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读者与作者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语篇分析过程不能仅囿于词、短语、句子等语言结构划分,更要将文本作者的认知方式考虑在内。"突显"作为人类典型的识解方式之一,可以用于语篇认知分析的各个层面:"突显"思想可以用来体会作者在语词选择时的心理倾向及描述事物时所持的态度;从句子分析看,句法构成也可反映出作者对读者理解文本的心理期待;"突显"思想还可以进一步运用于挖掘作者在构建语篇时为凸显某些语义内容而选取的非常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对介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主要是讨论其引申的认知理据,但忽略了语境的增丰作用,因而产生了井喷性多义现象。以OVER为例,基于Croft和Cruse倡导的语义动态识解理论,可以建构一个双层多义网络模型。此模型设定OVER有上位概念层与下位语境层。在上位概念层有一个主范畴及两个次范畴,分别表述为:'在上(可移动与否)','在彼'和'覆附'。这些概念是可引申的类典型范畴。此模型的上层体现Lakoff的辐射集理论,其下层综合Rosch较早的标准重合集理论。上层的类典型范畴相互关联,是由词项提示的心理实体,是语境义的引申之源。下层的引申义是源于上层的类典型范畴实时推导的结果,此结果需同时参照认知语境并融入不同的认知操作。此网络模型的特点是语境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与主观化:英语存在句的“数”范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存在句的"数"契合现象是数量象似性和标记相似性相结合的认知表征,反映了额外语符代表数量多和空间象征标志[-s]在复合结构[V+NP]中对立统一的认知经验,即在一个地点框架中占据空间和剩余空间的不对称;而"数"的嬗变是概念化者在物理空间域和品质空间域两个认知域上进行不同视角选择的结果,表达了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其实质上是语言的象似性和主观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象似性与主观化的不对称正是语言活力之所在,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数"范畴上,还表现在时、体等其他范畴上.以小见大.除为"数"范畴研究提供新的个案理论依据外,对"数"范畴的认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隐喻引起的词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隐喻对词汇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一词多义、词性转换、复合造词和成语,然后提出了提高隐喻认知能力的有效对策:扩大基本词汇量、掌握隐喻产生的基础以及重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词语搭配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词语搭配是否有规律可循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与理论来分析、透视英语搭配现象、探索其中的规律,发现英语搭配与认知形式密不可分,概念范畴化是基础,语言的拟象性和意象性、隐喻是决定词的搭配形式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英语基本味觉词“sweet”是典型的多义词,其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与我们的认知识解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识解,味觉词“sweet”可出现跨感知域的词义衍生,如由味觉感知义向听觉感知义、视觉感知义或心理感知义的衍生。通过侧显识解,味觉词“sweet”可出现同一感知域内的词义衍生,如心理感知域内的形容词义向名词义的衍生。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转喻、隐喻、象似性、认知原则及范畴理论对新词生成及识解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从心理与认知的角度上对此语言现象内部心理操作机制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范畴审界限,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知反映和科学概括。动态识解是指在一定语境中。以理想化认知模式和百科知识为基础.对不用框架下的词义顷概念获得精确、即时的认知。本文通过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文字研究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几个主要方面中,"词"的问题最困难,主要是划分"词"的标准问题。词的确定标准,在现有词汇理论方面存在异质因素,每一种标准都很难贯彻到底,表现在词典分词上则更为混乱。其实,"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命名的心理现象,划分"词"的标准要循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命名的心理去寻找。造词之初本义理据的整合性为汉语划分"词"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