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本文通过比较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探讨华裔经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2.
鲁迅《呐喊》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变革是一个时代文化思想领域开放或保守的风向标。五四到三十年代的"文白之争"不仅关涉文学的革故鼎新,也涉及怎么论定上层建筑、知识者与布衣的话语权及其文化身份的问题,也是文化转型关头怎么看待民族认同这一"大身份"问题的缩略版。作为思想个体,鲁迅对语言嬗变蕴涵的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认识极其复杂,如《呐喊》既呈示了语言变革与身份转换的复杂景观,也体现出文化启蒙的悖论性。研究其中"文"与"白"的文化身份隐喻,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的广阔性和复杂性,辨析知识与权力的离散与勾结,对理清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深刻关联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选择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 ,再描述所述物象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其中 ,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的选择反映民族的思维特征和语言特征 ,具体应用到所述物象 ,就能体现出该语言表达式的文化所属。因为比喻中比照物语义特征的选择和使用范畴在各民族中有所不同 ,导致不同民族对词的概念之间的联想特征和处置方法的不同 ,从而引起比喻表达式的文化类型之间出现差别。《一层楼》、《泣红亭》中的比喻 ,在所用物象的文化属性上 ,分为蒙汉两个民族共有物象和汉族特有物象两种。比喻用法还反映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及其变化。《一层楼》和《泣红亭》的作者在语言思维及比喻的应用上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经济、文化接触和汉语言教育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秘符》是"流散诗人"艾布.马迪的一部经典之作。诗中场景的不断转换、诗人对万物的不停质疑体现着诗人在阿拉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对自我身份探索、认同的过程。诗人身上文化的混杂性使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属性。作为一名流散者,他迫切地希望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两种文化的差异注定使他的心灵漂泊在对归属的寻求中而不能落脚。于是,诗人的作品中便充满了这种寻求所带来的哲学思考,这也便是《秘符》之所以"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坚定认同的文化理念,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变迁历程,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根基的关键支撑。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现实载体,音乐文化凭借深刻内涵与价值底蕴在文化自信的树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由广东卫视、广东音乐之声等联合制作的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以音乐文化为基础,深入探寻经典音乐背后的时代故事与文化底蕴,其新颖的音乐表达形式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为坚定文化自信与提升文化凝聚力发挥现实作用。通过分析《流淌的歌声》的创新策略,指出其实践意义,为音乐文化类节目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澳大利亚文学滥觞以降,澳大利亚作家刻画了诸多亚洲人形象,借此比照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及文化特性.作为当代澳大利亚“虚构亚洲”的中国题材小说,《长安街》从澳大利亚访客的视角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地图,刻画了诸多中国人形象.尽管《长安街》对中国的想象较之其他作品有明显的转变,但是该小说所述的中国仍然是神秘难测、充满异域色彩的“他者”.《长安街》的中国想象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话语表征问题,而是作者在新时期对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所做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其中专场讨论了中国当代作家姜戎的《狼图腾》。与会者围绕作品就当前中国民族身份认同、生态关系、"狼"和"龙"的象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是越南唯一一份华文报纸,也是越南政府管理华人的重要渠道。从其时政部主任、记者杨迪生新闻作品集《走进堤岸》中可以看出,越南华文报纸在越南华人的身份认同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是建构越南华人的国家认同的工具,又是传承华人民族文化、维系族群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从"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中人们发现,"敦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古时流传上千年,与其自身不断发展及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亦是基于传承与发展之上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如何将"敦煌音乐"文化弘扬及发展,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伎乐形象的描述,以及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现代"敦煌艺术"文化所编创的舞台作品的分析,剖析古代与现代"敦煌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提出将来"敦煌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路,以期引发关于"敦煌音乐"文化乃至"敦煌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土地》讲述是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的早期殖民历史,埃莉诺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的澳大利亚国家奠基人形象和构成澳洲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土著居民人物。小说不仅诗意地展示了澳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利用了土著的语言、神话、庆典和歌谣等突出了澳州文化的“混杂性”。它因为对白人殖民者和土著的关注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次对自己民族身份最全面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尚书》的早期叙事篇章以四篇《虞夏书》为代表,由上古的口传叙事史诗发展而来,虽经后世史官和诸子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修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口传叙事史诗韵散相间的巫瞽讲唱因素,具有"史诗兼诗与史,融而未划"的特征。如果去除后世添加上去的历史叙事话语,便可发现其中蕴藏一部初具规模的早期汉民族史诗的雏形,包括"虞舜史诗"和"周民族开国史诗"两部分内容。借鉴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尚书》文本的叙事语言和文体入手,可为解决上古汉民族史诗缺失问题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诗经》《周易》《尚书》《楚辞》等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一开始就孕育和包蕴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诞因.虽然《 风》《雅》《颂 》《南》被视为按音乐来分类,但其中却明显隐含了宫庭文学和民间文学 、地域和民族文学分野的诱因.特别是"二南"所表现的对南方民族文化的透视和描写,极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学的抒写范式,即由地域特征所表现的异质性表象与同质性精神抒写.《诗经》"二南"被列于"风"之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具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二南"非以国为类,而是以地域性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与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南方各民族文化的早期记录,更是中国地域文学和民族文学创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探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活在亚洲同一文化圈中的中日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上的渊源联系。对中日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就母性原型意义进行深层探视,分别从母亲角色、花园意象和神话原型三个层面作出母性意味的阐释比较,以为中日文化固有的因缘联系展示出新的文化景观,探寻出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转移到异国形象创作诸问题上。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家的角度对《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玮 《东方论坛》2014,(1):116-119
流散文学中,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时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异族婚恋是《同名人》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印度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进行自我身份探索的途径,也是身份认同的中介及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