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伟大来自平凡 迄今我们所看到的鲁迅先生最早的诗歌是一九○○年写的《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这时鲁迅先生十九岁,正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求学。这三首诗是作者渡年假后回到学校写的。诗句是:  相似文献   

2.
<正> 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运动前夕诞生以来,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现代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伟大的前辈作家,同已经逝世的其他许多革命的、进步的、爱国的作家们,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大量的宝贵文学遗产.对待这些遗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们应该学习鲁迅。鲁迅对待文学遗产,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他说过,“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编辑部最近就如何深入学习和研究鲁迅,召开了座谈会。我院现代文学研究室的有关同志在会上发了言。现将他们整理的发言稿发表于下(以收到稿件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在海外最具经久不衰名望的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其文学作品各种语言的译作早已遍布全世界。但相对于鲁迅的小说翻译传播来说,其诗歌翻译数量还很少,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鲁迅诗歌英译的概况、鲁迅诗歌英译的问题探讨,以及鲁迅诗歌英译的世界传播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 鲁迅的诗,参照他思想发展的进程,大体可以一九二七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鲁诗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前期在艺术风格上属于浪漫主义,后期则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关于后一点,我想大家不会有多大异议。这里我侧重谈谈鲁迅前期诗歌中浪漫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诗歌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因为鲁迅诗歌不但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旧体诗和民歌体诗、外国诗式而创作的宝贵文学遗产,是本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艺术概括和伟大史诗;而且也是鲁迅思想的艺术再现,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所写的诗,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鲁迅诗歌的最早作品。这时期他的其它  相似文献   

7.
永远学习鲁迅刘泰隆古今中外值得学习的作家很多,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鲁迅。一个人能在艺术花园中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就足以名垂青史。而鲁迅却把中国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推向了现代化,引进并首先成功地创作了散文诗,将古已有之的杂文培育成了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诗歌作品时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其实,从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底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我们现在见到的鲁迅诗歌近八十首,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循着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我们可以见到这位杂文大师所独创的诗歌艺术天地。 鲁迅杂文的特质之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他称自己的杂文“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人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创作精神也溶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怒向刀丛觅小诗”,其诗也是战斗的艺术结晶,锋利的战斗光芒与其杂文交相辉映。他的诗诞生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凝聚着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年青时代在东京写的七绝《自题小像》就是一曲深沉的爱国主义绝唱:“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与祖国存亡与共的联系,接着勾画了在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统治与侵凌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寒星“寄意”,誓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里,关于建设民族精神文明的思想是非常丰富而精深的。本文以历史的眼光,从时代的高度概括了鲁迅为摧毁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精神文明和建设我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的精神文明而战斗的一生的劳绩。作者认为,鲁迅思想是我国现代精神文明的坚实的基础。鲁迅对中国封建精神文明种种特征所作的概括和批判,对旧社会人们精神上的缺点、弱点所作的分析论述,至今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象爱护一切革命的新生事物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早在一九二五年,他就大声疾呼:“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自题小像》《自题小像》究竟写于何时,意见分歧很大。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一下诗歌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志认为《自题小像》写于一九○一年,但我们只要把它和作者在这一年写的《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加以比较,就会看出两者和《自题小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很不相同。一九○一年作者还在南京学习,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也关心着国家大事,但同时还流露出“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惆怅苦闷的心情,对于国家大事、世界大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鲁迅的一生,是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给予崇高的科学评价,他指出: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倪墨炎同志的《鲁迅旧诗浅说》(以下简称《浅说》),感到作者在笺释解说鲁迅诗歌方面搜集了不少资料,做了许多工作,有些地方也确有新的见解;但有些地方的解释还是可以商榷的。这里提出一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浅说》在解释原诗时,有的地方有些牵强附会,不易使人了解原诗的含义。如解说《吊卢骚》一诗头两句:“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时,作者对过去不正确的解释进行了批评,然而他提出“脱帽”是忏悔之意,不知有何根据?下一句的“盖代劣”则又说应理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于教育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许多杂文中。这些论述虽各有其产生的背景和针对性,但许多观点却深刻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性。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领略所及,简记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和鲁迅的现实关系,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他说:“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我以为这是最真实、最准确的论述。为着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这个“同一的目标”,鲁迅和郭沫若几十年如一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战斗”,因此,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甚至“曾用笔墨相讥”,但“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确确实实地体现  相似文献   

16.
听了同志们关于要加强对作品艺术规律的探讨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我想,如果要研究诗歌,就必须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这似乎也是一条艺术规律。因为诗歌尤重于以情感人。如果谈诗而忽略了感情的因素,那就很难把握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很难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的高低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1959年我們看到了张向天同志編注的《魯迅旧诗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称《笺注》);1962年我們又看到了周振甫同志編注的《魯迅詩歌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称《周注》)。后者的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出版界进一步貫彻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同时也說明大家已經改变了过去一种类似或性質相近的作品只能有一个本子的狭隘的看法。对于讀者来說,这也是一件好事。由于《周注》出版在后,許多地方現示了它的后来居上。首先,《笺注》虽說注意了魯迅写作詩歌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注意了作者的詩是何所为而发,因何事而作,在资料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开始出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诗歌导读是其中的一种。探讨英语诗歌导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强化学生学习风格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以自己痛切的感受对封建奴化教育进行了无情的、击中要害的批判,成为旧教育的掘墓人,同时他也是无产阶级新教育的最初的拓荒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