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轼罢密州任后四个月来到徐州。徐州期间,苏轼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创作上,都较密州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世界观已由"超然自达"而升华为"天人合一"、"寓意于物"、"物我相得"。在创作上,则表现为描写视野的扩大、文化蕴含的深厚及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苏轼凤翔时期创作了30余篇散文,其中3篇杂记类散文的创作个性尤为明显。从这些散文中可以发现此一时期的苏轼,不但心系民生、心怀天下,而且已经有了对世事盛衰无常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苏轼思想形成、发展的起点,对中年苏轼的文学创作、思想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与王巩多有交谊,二人诗歌互答,志趣相投。钩稽带有“组诗性质”的诗作,既可观苏、王二人在徐州相约、相会过程中诗酒风流的知己之情,亦可窥苏轼知任徐州时对党争的隐性描述及其旷放之外的孤独心境,是研究苏轼文学交游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苏轼散文评点于明代最为突出,尤其是至晚明时期趋于繁盛,涌现出众多苏文评本与评家.明人主要对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从理论上作了总结和把握,并借此阐明苏文的成就及苏轼对散文的贡献,综而观之,虽无开拓创新之举,却也有发扬光大之功,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苏轼的文学史地位.这也使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显得不够妥贴.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湖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对浙西一带情有独钟。他曾数次到过湖州,并在"乌台诗案"前任湖州知州三个多月,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诗文创作。从苏轼在湖州的政绩、交游与诗文创作三个方面可见其在湖州的清晰行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宋代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第一,徽宗年间禁绝苏学,苏轼对文坛的影响虽然由显而隐,却无处不在;第二,徽宗年间词人的创作在艺术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均追慕苏轼;第三,苏轼清雄旷达的词风在宋末又悄悄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达到了古文运动以来散文艺术的高峰.古文运动是韩愈开创的,韩文成就很高,气势澎湃,但失于追求奇险,读来不免艰涩.欧阳修继承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并且使文章从艰涩走向平易畅达.苏轼的散文既有韩文的磅礴气势,又有欧文的平易婉转,而且独具自由挥洒,灵活变幻,行云流水的风格.苏轼最爱用“行云流水”来赞美优秀的散文,他说,优秀的散文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实,用这来评价苏文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准备对苏文的艺术性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2.
谈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苏轼,发现苏轼是创造、使用幻变异化故事的大师,幻变异化是构成东坡文学特点和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认识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对认识宋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向,如题材的俗化、以文为诗等也不无裨益。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现象在苏轼各期文学和各体文学中有各自的表现和作用,并赋予了苏轼文学特殊的美感和趣味。  相似文献   

13.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刻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观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北宋后期的赋坛,黄庭坚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作家。黄庭坚充分认识到个人修养与辞赋创作的关系,也认识到超越辞赋的创作传统必须建立在继承、融会传统的基础上。他的散体赋或表现道德情怀,或探索艺术人生,见解深刻,情韵悠远,语言精警。他的骚体赋继承并发展了骚体传统,充分展示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艺术上,他的赋重在传神写意,使辞赋中的铺张描写赋予诗意般的韵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辞赋描写心灵感受的功能。他的赋重兴寄、重含蓄,融会传统,自由挥洒而又不逾规矩。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元时期是苏轼创作的潜沉期,故而忽略了对这一时期苏轼创作心态的研究。文章从便于真情流露的尺牍文着手,探究苏轼此一时期在忧谗畏讥的背景下创作心态的复杂及改变,并由此引发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史料、诗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苏轼诗集》中的《瑞金东明观》一诗乃是苏轼在海南北归滞留虔州时所写,被纪晓岚判为"伪托之作",实乃误判。再是从《苏轼诗集》和《全宋诗》关于苏轼虔州诗的编排来看,其中的《画车二首》并非苏轼在虔州时所写。  相似文献   

17.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在语言上,注重平易自然,明快畅达,但又不乏活泼生动,圆畅流美;以散语为主,长短错落,连用排偶句,凝重与流美结合;好用善用比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贴取胜;语言形象精炼,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宋真宗嘉祐四年苏轼(1059年)自蜀返京之际,舟行长江,作诗40余首,展现了长江沿线的山川景致、文物古迹、风土民情,集中反映了苏轼文人与政治家的双重气质,体现了苏轼与众不同的的历史观、生命观和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作品展示了苏轼天才的创造力、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苏轼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轼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轼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20.
酒名,凝结了中国的文化创造,作为北宋饮酒名人,苏轼笔下有众多饶有趣味的酒名。本文通过全面梳理苏轼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酒名,以期对宋代酿酒业本身、宋代乃至中国酒文化有所了解,特别是由此彰显苏轼的酒观念和饮酒背景,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位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