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光 《船山学刊》2009,(3):39-41
叶德辉是晚清著名藏书家、刻书、版本目录学家及校勘家,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结合叶德辉藏书、辑佚、刻书的实践,从事目录、版本、考据、辑佚方面论及了其文献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指出其文献学思想与实践对今天文献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美莉 《船山学刊》2010,(2):175-178
文献学家陈垣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以此,结合陈垣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学术思想,论及了其目录学、校勘学、古典文献学及文献学人才培养,指出其所归纳的义例和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古有目录书,也有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但是直到宋代以前,却未有目录学的专门理论著作。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创始人刘向、刘歆父子是通过他们的目录书——《别录》、《七略》体现他们的目录学思想的,其理论贯串在他们的目录书中。此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北宋王尧臣的《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也都是目录书,尽管这些目录巨著体现了自汉至宋各个时代光辉的目录学思想,包含着这些时代的目录学家们的目录学理论,但是,目录学的理论专著至此尚未诞生。  相似文献   

4.
论陈垣对中国目录学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垣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目录学家 ,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讲求实用 ,强调目录对治学的指导作用 ;他潜心研究 ,审慎编撰了大量目录学论著 ,供读者利用 ;他别具慧眼 ,大力提携和精心培养目录学人才 ,使目录学事业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5.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目录学家孙殿起的目录学著作简要进行系年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在综合目录、特种目录等二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对其成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余嘉锡先生在继承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录体制与分类、目录发展演变的因素、簿次甲乙与辨章学术的关系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目录学是反映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所研究的内容就目前说大致有三方面:(1)研究目录学原理。(2)关于书目工作及目录学历史和现状的研究。(3)关于文献利用的研究。简言之,就是研究怎样编制和使用书目索引之类二次文献,重点在怎样编制上。 目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魏征在《隋书·经籍志》记载说:“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由此可见,目录的产生是由于纲纪群  相似文献   

9.
马端临的目录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学渊源。其“因仍会通”的历史观 ,深刻地制约、指导和启发了马端临的目录工作实践和目录学思想的形成 ,对目录巨著《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撰写 ,从指导思想和编撰方法、体例各方面均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了《经籍考》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分类具有弘道设教、崇经重儒等超文本的道德劝戒和伦理教化的功能,在目录分类的表象背后蕴含着适应专制统治的政教人伦观念.二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认知思想.考辨学术派别及源流是古代目录学家最看重的目录功用之一,图书的分类与流变反映的是学术的分野和衍化,目录学担当着学术史的重任.三是具有损益旧制、另开新篇的批判创新意识.传统目录学家不断反思前人目录分类的利弊得失,根据文献及学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在分类与著录方面进行变革,在学术演进的整体框架中推论图书要旨.总之,传统目录学触及了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展示了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伦理观和学术观.  相似文献   

11.
戴丽 《云梦学刊》2003,24(5):57-58
南朝文献学家任昉一生致力于图书的收藏、点校和编目工作,他不仅在图书收藏、校雠、目录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谢国桢把目录学、版本学与学术发展、治史实践联系起来考察,见解独到。他采用辑录体体例,对明清野史笔记资料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编纂了《增订晚明史籍考》等多部目录学著作,引导和帮助了众多研究明末清初史的学者;他把版本学提高到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在版本鉴定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寓文献学思想于文献研究的实践当中,强调研究文献学要实事求是,努力扩大历史文献研究的范围,重视古籍的现实实用性,主张加强对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康熙六十一年生于嘉定,嘉庆二年卒于苏州,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经学家和史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王鸣盛又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今人谈目录学、或反对目录之可以称为“学”者,往往要提到王鸣盛,有的著作又称共为目录学家。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认为目录学之成词,即始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相似文献   

14.
佛教经录文献即佛教经籍的目录。由于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佛典的编纂,经录文献也随之发展。这些经录文献由初见端倪到成熟发展,不但对传统目录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史部目录学是打开浩繁史籍宝库的钥匙,是读史治学之门径。史部目录在中国古代目录分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影响到近现代。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史部在分类目录中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想就史部在分类目录中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作一论述,以求行家指教。(-)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浩如烟海。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列、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即目录学。随着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史部逐渐在分类目录中形成。先秦时期,尚未有目录之书。直到公元前一世纪,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6.
目录的功用,历来为学术研究者所深知.清代章学诚在其<校雠通义>中将中国传统目录学功能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鸣盛则认为目录乃是"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若言及最为有名的目录学著作,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可不提.该书对<四库全书>著录和列入存目的万余种书籍撰写了提要,可谓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之集大成者,因此向来被学界推为读书与学术门径.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集大成的目录学巨作,总结了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著录方式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各种书籍,在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蓓蓓 《云梦学刊》2010,31(1):92-94
梁元帝萧绎是南朝最著名的藏书家,生前累计聚书约十四万卷。他在位期间,梁秘书省、文德殿及东宫藏书之富,可以说是空前的,并且其藏书兼具多、广、善三个特点。萧绎所著《金楼子·著书》篇实系其为自著或命人代撰之书所开列的一篇目录。这篇目录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萧绎的文献学成就还体现在对古籍的校勘、考证及注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六朝综合性目录著作中“多种图书分类法并出”这一特点进行分析评介,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目录学在六朝时期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书法学,除了其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外,它从学术发展的整体态势中接受了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和整合化要求。从研究的角度看,书法学拥有比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更有利的条件,书法学应建立自己的文献传统,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书法日益"美术化"的时代,必须重提中国学术的文献学传统。根据历代学者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书法文献工作的需要,我们可以继承中国文献学强调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些学科分支在实际中的结合,重视目录学的史学功能及其在学术上的指导性,使后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时重视史源,即在进行文献整理时,注意追寻史料的来源,以求得客观的记述。结合书法自身的特征,书法文献学的分类可包括书法古籍整理、书法史料汇集、中国书法学工具书以及中国书法史料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