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前者。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材料的正式公布,这一看法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时间,理论界关于“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态度的认识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误读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一直是信任有加的。  相似文献   

2.
“文革”初期毛泽东选择林彪为接班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与历史上毛泽东对林彪极其赏识有关,第二方面与“文革”前林彪已是接班人人选之一有关,第三方面与毛泽东在做最后决断时没有做到疑人不用有关。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固然是错误的,为此他要负主要责任,但没有一套科学的选人机制也是毛泽东犯下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要的是要在选拔干部的问题上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岁月流逝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巳 2 5年了。随着思想的深化 ,从控诉个人遭受的苦难和“文革”的恶果 ,转向较多地探讨“文革”的原因 ,是很自然的事情。“果”由“因”而来 ,要想不再“重食苦果” ,就必须认清发动“文革”的深层根源。“文革”发动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发动“文革”的最根本原因 ,看法不一 ,但是 ,在毛泽东心目中 ,有一个最纯洁、最完善 ,“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 ,毛泽东正是在积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过程中 ,逐渐走向“文革”之路。这个以平均主义为核心内容 ,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模式 ,作用于毛泽东的内心 ,外化出许许多多的错误举动 ,最终铸成了伟人晚年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文革”初期毛泽东为何选择林彪为接班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初期毛泽东选择林彪为接班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与历史上毛泽东对林彪极其赏识有关,第二方面与"文革"前林彪已是接班人人选之一有关,第三方面与毛泽东在做最后决断时没有做到疑人不用有关。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固然是错误的,为此他要负主要责任,但没有一套科学的选人机制也是毛泽东犯下这一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要的是要在选拔干部的问题上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中的弊端 ,构成了毛泽东发动“文革”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首先 ,单一纵向的政治信息传输体制所产生的失真信息 ,促使毛泽东产生了发动“文革”的思想意识 ;其次 ,自上而下的政治信息交换体制失去了更正失真信息的内在机制 ;再次 ,非常规的政治信息摄取渠道强化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6.
林彪未参加汀泗桥、贺胜桥战役;林彪与毛泽东相识于1 92 8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之间一次讨论群众工作问题的会议上;林彪一再要求去陕南打游击,是其右倾悲观情绪在新形势下的反复;毛泽东举荐林彪当红军大学校长,并不是对林彪的“惩罚”,而是对林彪的信任和器重;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与林彪是师生、战友的关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俩的关系,与其说是“亲密合作”,不如说是各自政治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认真研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13册),便不难发现,从1966年5月到1976年9月,毛泽东的文革心路大体经历发动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和捍卫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前后长达10多年,毛泽东最终不仅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达到“天下大治”,反而以捍卫文化大革命走到生命终点.究其根源,是毛泽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所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阶段分期中的一个问题夏从亚在划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时,一般都把“文革”十年(1966—1976)也看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或曲折发展的一个阶段。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发展”,即将它理解为事物所经历的历史过程,那倒也可以。问题是不...  相似文献   

9.
一个微笑     
红苹 《金陵瞭望》2006,(9):59-59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拒绝去朝鲜打仗.并开始小病大养,长期蛰居幽室。除了研究一些中医外,林彪更注意的是研究党内政治气候,揣摩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心理、动向、好恶。我们可以从林彪在书中隐隐约约、欲断又连、既明且暗、时露时潜的小注、眉批中.找到林彪揣摩、分析毛泽东的心理、“研究”毛泽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七律·有所思》是毛泽东写于“文革”初期的惟一一首表现和赞扬“文化大革命”的诗词。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因此 ,这首诗留给人们的也只能是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多重原因。学术界关于“文革”发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发生、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国内不安定因素和部分右派分子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疯狂进攻都是促使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始诱因。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创立者,并且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此后,毛泽东拒绝连续担任国家主席,而支持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毛泽东不同意林彪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也不同意再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并于1975年正式取消了我国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逝世后,我国于1982年重新恢复了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对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在全国迅猛展开,亿万工农兵群众起来向孔老二及其信徒林彪发动了猛烈进攻,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革命形势一派大好。批林批孔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是对封、资、修的宣战,是对帝、修、反的沉重打击,它引起了窜踞在台湾省的蒋介石恐慌万状,哀叹这是他们“最大的忧患”、“最大的痛苦”。几十年来,蒋介石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反共反人民、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以及妄图“反攻复国”的反革命精神支柱。不久前,蒋帮在尊孔反共的鼓噪声中还夹杂着赞赏林彪“懂得了‘克己  相似文献   

15.
挹芳摘萃     
《源流》2007,(2)
毛泽东发动“文革”,情况极为复杂……把“文化大革命”简单归结为少数野心家的阴谋或上层最高领导的争权,或简单描述为一场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便是肤浅而不符合实际的。当然有这一方面的内容和成分,但当时广大群众包括知识分子而特别是青年学生是如醉如狂地忠诚地投入这场“革命”的。这些基本史实是无法用上述说法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个人崇拜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毛泽东既有提倡和接受个人崇拜的一面,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崇拜进行抵制和反对的一面.在"文革"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是矛盾和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差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外都有人否认“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这一观点,文章以大量史实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革”中的认识转变过程和历史作用。“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动起来并持续十年之久的,但也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先后觉醒和长期抗争,才使十年“文革”动乱得以顺利结束。“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抗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具有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的古训。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等问题的存在,使“设国家主席”之争问题有客观必然性,而“文革”特别局面的发生则使问题变为现实。毛泽东坚决反对设国家主席对防止林彪(集团)夺权有作用,不设国家主席是为了解决“谁来当国家主席”难题的权宜之举,并不是真的要改革国家体制。这一事件能给我国建设与改革以很多启示,如维护社会稳定、改革政治体制实现“党政分开”、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专断与克服“人治”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提出的“走资派”理论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逻辑前提。这一理论的形成脉络可以分为主线和副线:主线是在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辅线是毛泽东对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警惕、对官僚主义者的批判。从形成脉络可以看出,“走资派”理论虽然是错误的,在实践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但其出发点中也包含有一些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