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力是由法律和政治环境规定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在国际关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使其能够对国家产生约束力,并且代表联合国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但这一法律权威只有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其他国家认可安理会在国际体系中享有的合法性。因此,仅从法律或者政治角度来认识安理会都不足以了解安理会的实际权力,我们必须结合法律和政治两种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这两个角度看,安理会可以被用来更普遍地解释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服从的内容是国家实践的职责,而不是一个首要和客观的范畴。最后,国际法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内法治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安理会历史溯源、安理会决议内涵解析、安理会拘束力分析及决议落实效果的比照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安理会决议的法律效力进行考量,并对决议施行的现实阻碍进行论述。安理会决议具有权力属性和法律属性,其功能可概括为促进争端和平解决,授权采取行动,探索式设立国际法规则。安理会决议拘束力存在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利弊兼有,应明确其拘束力的边界,并对其进行合理监督。克制安理会专断并不等于削弱或抛弃安理会机制,关于施行安理会决议的改革既应该促进决议的国内落实,加强对国家实践的审查,又要防止决议施行委员会成为霸权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安理会改革应着力使决议效力规范化、习惯化。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3):66-71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机关,其通过的决议对国际社会产生强制约束力。近年来安理会通过的一些决议更是明显带有了立法的性质,引发了对安理会决议和其他国际法渊源之间关系的思考。首先,安理会决议确实对国际法的性质产生了某种影响。作为国家之间的法,国际法是一种"横向的"法律,没有更高的立法、司法和执行机构。其次,安理会决议数量之多,强制力之高,使得决议不仅具有国际法渊源上的意义,甚至具有某些相对于条约、习惯或判例的优势。再进一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的权力,甚至已在充当"国际立法者"的角色,都是由国际社会本身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既包括法律约束,也有政策政治的因素。前者来源于《联合国宪章》,后者来源于大国协商一致程序中体现的大国的政治利益和国际社会对安理会决议的解读。因此,安理会的决策方式使得它不可避免的在通过政治方式对《联合国宪章》做出了法律解释,而这些决议在取得了法律拘束力后,又反过来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政治监督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4.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联合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大国否决权"制度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制度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现有大国否决权的不可撼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联合国改革陷入了种种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安理会的1267号决议受到作为强行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公平审判权的核心要件的限制。由于没能为列入黑名单的个人提供有效的审查程序,1267号决议所确立的制裁机制就存在不少缺陷并遭到许多批评。随着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安理会对该机制作了修正、完善,并在2010年大幅度更新了该黑名单。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尤其是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问题应由联合国大会决定,五大国对此不享有否决权,但有批准权。强行表决既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缔约目的,也不符合联合国惯例。增加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宪章》的法律空白而不是“灰色区域”,不宜在现有的表决制度中寻求表决,而应协商一致。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以"主权平等"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求独立、求平等、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与国际关系发展规律,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实现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亦有其不可动摇的法律价值.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我们也应及时将"全人类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多样性"等原则纳入当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英国“公民宪章”运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公共服务是90年代英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措施是在各级公共服务部门实行"公民宪章"、本文论述了"公民宪章"实施以来的状况,并通过对"公民宪章"的核心价值──公民授权思想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措施对改善公共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人权作为政治口号是资产阶级最早提出来的 ,但人权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各国的人权问题主要应由各国政府与人民自己来解决。当前 ,“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已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内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实 ,主权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联合国时制定的一项基本的国际关系原则。国家主权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前提 ,没有主权 ,人权就无从谈起。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 ,肆意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 ,既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 ,也是对人权的践踏  相似文献   

11.
马六甲海峡既是全球重要的咽喉要道,更是中国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中国进口原油的85%左右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然而,我国对该海峡几乎没有军事影响能力,一旦马六甲海峡受阻,中国将面临能源中断供给的危机,由此形成的"马六甲困局"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威胁。目前,美国、日本和印度都在逐渐加大对该海峡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渗透,高度重视马六甲海峡问题,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是维护我国国家海上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国内的研究还不成体系,本文试从马六甲海峡所处的法律环境角度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中国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不但在理论上陷于困境,在实践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难以付诸实践的原因主要有:政治意愿缺乏、现实需要不强、岛屿主权争议、争议海域(海区)模糊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今后中国政府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一方面仍然要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并争取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利用其他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相似文献   

14.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6):53-53
当一句有着两种截然相反释义、大家又都“知其一,少知其二”的词语出现在名人口中.且用的又是“少为人知”的释义.便会有“热闹”了。不少人知道.典籍对“七月流火”的注释是“天要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新民党主席郁慕明的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于是媒体一片哗然——“纪校长及人大的名字已与‘国学’捆个结实”,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是政府为实现社会目标干预经济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国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也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社会目标,而非利润目标。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不能脱离国有企业的性质,在不改变企业国家属性的前提下,片面地一味追求政企职责分开。事实上,国有企业国家属性的程度已基本上决定了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大小,这种限定是国有企业发挥特定功能和作用的有效保证。国有企业的调整必须遵循“退出”原则,即不断地退出不必由国家经营的竞争性产业,进入“命脉”、“基础”、“高精尖”等国家必须经营、控制的产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党中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三农”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许多问题很难突破。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的产业结构改革、机构设置改革。既要在“三农”之内取得突破,又要在“三农”之外寻求出路,内力外力相结合,形成新的合力和拉动点,这样解决“三农”问题才有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发表于1958年的《"锻炼锻炼"》和莫言发表于1988年的《天堂蒜薹之歌》具有主体意识表达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基层政权力量和底层民众关系的矛盾与对立。"农民作家"赵树理试图通过自己的"问题小说"解决农民问题,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要为农民说话。越是贴近生活的创作,越难以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现实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赵树理和莫言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 2 0多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表面成效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深层次成效则是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仍然千头万绪 ,但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议题 ,未来经济改革的重大领域都应该围绕产权改革展开。以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为例来论证“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议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大国资"是指各级国资系统树立一盘棋、一家人的理念,形成国资监管大格局。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但也暴露出许多与之不适应的问题,如监管体制的不顺畅、法律依据的不健全、上级国资委对下级国资委监督不力等。因此,必须根据"大国资"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明确国资委的定位,建立国资委系统的协同监管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