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时期,土地是城乡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城居地主在周边农村置买土地收取地租,而佃农则从城居地主处获得种子、耕具甚至农房沟渠维修等费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太平天国战争后,这种经济关系逐渐变化.从善堂对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城市与农村土地投资回报的差异,以及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度,可以揭示城乡经济关系变迁的原因.与农村土地相比,城内土地、市房以及金融业成为善堂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厅"是仅在清代长期并较广泛存在的一种地方行政建置形式,由其而出现的厅城群体,无疑在清代全国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厅城作为一个整体,在普遍具有的"难治"与"过渡"两大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性质和功能又进一步可将之分为边疆类、经济类和内地战略要地类三大类型.三类厅城各自都有突出的特点,在三个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确分野的方向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区域以至全国城市网络体系发展与完善、边疆与内地的持续拓展开发等清代城市时代形成的推进,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丹噶尔城的演变历程可视为西北边疆地区纳入王朝国家体系历史的一个缩影。乾隆朝以后,丹噶尔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发展成为河湟地区的商业经济中心。民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丹噶尔城的内部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单纯地表现为物质空间形态,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层面。通过对丹噶尔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综合分析,能够在长时段的纵向对比中勾勒出丹噶尔城的演变特征,进而能从清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框架中去深入思考地方社会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鉴于明后期缙绅地主的恶性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封建国家利用其调节职能,在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对缙绅地主实行严厉的抑制政策,这是清前期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政治比较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缙绅地主在一定时间内相对衰落、庶民地主得以发展的重要契机,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青岛城市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繁荣,一方面使得政府和个人有能力去进行教育、智力、文化上的投资,一方面也凸现了文化、教育对城市经济发展和个人职业的重要意义.青岛的教育水平居全国上流,初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加速了青岛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从陕甘地区新建厅制城市的历史进程来看,清朝在内地的边缘地带置厅筑城一般是地域开发的结果,在边疆地区置厅筑城则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从城池选址的大位置角度来看,清代的交通路线与政区地理格局是影响厅城选址的重要因素。就小位置而言,因地方长官着重考虑政治、军事因素,城址大多面临诸多地理条件的不足,但得益于清代对上述地域开发的深入,大量的厅城城址沿用至今。对于清代的城市发展而言,厅城作为清代特有的建置城市类型,在城市体系构建和整体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清代,周家口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市镇经济迅速发展,从而跻身河南四大名镇之一。周家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整个豫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北方各省和江淮地区的经济交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清代贾鲁河在豫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指出:仅仅以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为依托而发展形成的城市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比较优势丧失,此类型的城镇经济就会衰落。  相似文献   

8.
清代地域诗歌总集编纂高度繁荣.作为当时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此类总集有其自身的演进轨迹.从宏观上看,它兴起于清初,繁荣于清中叶,深化、发展于清末.在这个过程中,清代地域诗歌总集的编纂形式趋于多样,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层级系统日益完善,卷帙规模也普遍宏富,从而将我国古代地城诗歌总集的编纂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辽金元三朝是沈阳城市建设和制度完善的关键时期。契丹辽朝崛起,沈州方城初具,属县拱卫,设官值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女真金国兴替,沈州沿承变革,熙宗废猛安谋克,恢复州县制管理,此后,"节度"改为"刺史",州县级别均降;蒙元占据辽东,"沈阳路"取代"沈州",沈阳城市域名因此而更新,直至今日。元代的沈阳路城之建设,为明代沈阳卫城及清代盛京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汉中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从周幽王五十一年 (公元前771年 )开始筑城到民国年间汉中城衰落 ,其间历经近 2 70 0年的风风雨雨 ,历呈出中国众多城市发展的一个面相。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 ,按汉中城的形成、繁荣、衰落三个阶段 ,概述它从春秋战国至民国年间的发展历史 ,并论述其形成、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成都市创造性提出了以“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为核心理念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综述对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相关性的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相关理论在世界田园城市建设中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也应以人口、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五大要素为核心,应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差异提出科学的规划理念,关注城乡空间、功能、经济的平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农村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可以推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解决农村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人大代表选举比例的差异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体现了我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渐进性。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将成为一种必然,这对于完善人大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推进基层民主、统筹城乡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深刻认识新疆城乡在制度、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性质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准确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反思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认为,准确定位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实质,把握好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全国的共性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点及其建设全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加大外力推动促进内源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相似文献   

16.
农村恶势力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存在和发展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以及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是我国农村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对其予以打击和防范,进而实现农村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不可免地要涉及"三农"问题。因此,要在理顺和谐社会和"三农"问题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从"三农"问题的现实状况看,应该从建设村级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兴起为乡村产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同时引进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给乡村带来了制度和文明。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商业的发展,古代贵族权威瓦解,地方司法及其产业政策得以合理构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因此,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大周边城市对乡村经济的带动和扶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与构建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我国长期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健全公共财政政策,改革县乡政府机构,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造就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不得不承认,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民主、文化、法制等取得了一些惊人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相当落后,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本文结合近几年提出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解释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不相适应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新型农民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