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法律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31-139
法律调整是指国家或者经过国家认可的法律规范,在主体法律意识或者国家强制力量的保障下,自发地或者强制地作用于主体间、以及主体与客体间交往关系的过程。法律调整机制是法律调整的逻辑基础,它是指法律规范作用于事实世界的根据、原理、程序和方式。法律调整要通过其方式来实现,针对权利规范、义务规范、道义行为和越轨行为,法律因应的调整方式分别是:放任性调整、导向性调整、奖励性调整和制裁性调整。司法既是法律调整和运行的重要过程与环节,同时也是法律调整和运行的最后阶段和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2.
唐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8):36-39
短信服务商和手机用户之间的纠纷日益突出,受到消费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信息产业部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但效果不佳,缺少对短信服务规制的法律规范是关键原因。短信服务本质是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规范能够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李小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76-80
随着手机短信息服务的行业化,手机短信陷阱越来越猖獗,大有蔓延之势,这方面的法律规制等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术界对此尽管作过大量的学术探讨,但还有待于寻求出最好的解决路径。鉴于此,笔者就目前手机短信陷阱现状以及手机短信陷阱现象的种类进行了实证考察,针对手机短信陷阱问题提出相关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5.
刘信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93-9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中心。其调整对外贸易的法律规范,发展了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宋元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有法律对电子商务调整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72-174
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对现有某些法律的移植、嫁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实现对电子商务的法律调整 ;实现的具体途径有 :对现有的法规范作扩大化的解释 ,在现有的法规范中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 ,在具体案例中对现有法规范作扩大化的适用 ;并认为这些方式是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构建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网络购物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67-69,103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网络购物具有快捷、方便、丰盛和廉价的优势,因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接受。但其虚拟性、开放性、流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购物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法律问题,使消费者对网络购物产生了恐惧和警惕心理。为使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有一个放心、安全的环境,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志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4)
纵观中国法制的历史,有宋一代重视对经济生活调整、规制,具体表现为对民众的法律人格、个人意志和契约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尊重,对民众利益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制度确立的立法选择和制度实施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许多进步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洪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3):93-95
婚约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社会婚约具有极高法律地位.尽管我国现行法律未对婚约作出明确规定,但婚约在现实生活中仍大量存在.鉴于因婚约的解除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婚姻家庭立法或未来民法典有必要对婚约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0.
黄金满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55-15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利益关系妥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是国家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确认、权衡各种利益并以此为依据解决利益冲突,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应当坚持权利本位、统筹兼顾和利益分享,遵循明晰化和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云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是保障人权、维护法治尊严的需要,而且还能够促进发现案件的实体真实。笔者从我国确立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在我国建立非法证据规则需要正视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确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手机短信广告属于网络广告的一种.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是指违反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手机短信广告.本文通过对违法手机短信广告的概念、特征、种类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部分地区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泛滥的一些原因,并就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治理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排除的权利效能是辩方排除非法证据的实际效果与法律授予的理想权利之间的比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赋予了辩方较大的权利,并随着诉讼进程而增强。但实际所取得的效益却是逐程减弱,并最终在庭审阶段降至权利效能的最低点。这种尴尬局面是由法律、制度以及辩护策略等原因造成。从诉讼结构出发去研究权利效能,对于完善该制度具有功能意义,应从保证控辩双方效能值的全程一致、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与完善辩方权利行使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构建。 相似文献
14.
金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56-59
非法宗教活动都具有超越、背离、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性质,界定非法宗教活动必须坚持法律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遏制非法宗教活动,一定要建立以法制为保障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保障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5.
媒体广告违法行为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广告市场秩序.为了维护广告市场秩序,本文从立法角度对媒体广告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立法的不完善是广告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广告立法的不完善表现在:广告法律规范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内部冲突,发布违法广告的法律责任过轻,广告诉讼制度不完善.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广告立法的对策:进行广告法典编纂,完善广告法民事责任制度,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和建立代表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孙明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77-82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据与证明问题是该程序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该程序的证明问题涉及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对象应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或者逃匿且通缉后一年未能到案的事实、拟被没收的财物属于违法所得以及拟没收的财物不属于利害关系人的合法财产.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应当分主体进行讨论,不同主体证明的要求不同;同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应当分阶段讨论,不同诉讼阶段也应当坚持不同的证明标准.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应当确立二元制的证明责任体系,证明责任的承担应当以证明对象为基础,同时以证明标准划分不同主体的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7.
夏雨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2):107-112
拆违与拆迁并举的模式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后势将更加普遍采用。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违法建筑的拆除属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征收拆迁中的补偿则为民事法律关系。《条例》所指不予补偿的违法建筑应界定为经过“调查、认定与处理”后,仍必须适用“拆除”决定的违法建筑,而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拆迁补偿只在违法建筑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时,方能以排除妨害的形式要求自行拆除或强制拆除。 相似文献
18.
张守波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63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形成与发展晚于刑事诉讼,而且相关法律对该规定也甚少,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理论界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也没有规定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和采信民事诉讼非法的证据是司法实践中非常严肃的问题,文章在研究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其运行原则,对构建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非法行医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并已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利用刑罚手段规制相对更为恶劣的非法行医行为已经成为必然,非法行医罪应运而生。司法实践需要相关法律理论的指引,而目前我国理论界有关非法行医的理论尚不完善,对其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探讨有其必要性。非法行医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对其范围应当作更为广泛的理解。非法行医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其中就诊人的人身权利为主要客体。非法行医罪的客观方面,应当作更为全面的概括界定。具体界定非法行医罪时,采用严格的相关标准以及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均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俞应祥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正当防卫是法律确认的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法律手段,是公民的一种特殊权利。公民要有效地运用这一法律手段,正确地行使这一特殊权利,必须准确地掌握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