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统一的设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从“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成功实践,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认识到,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要归功于实事求是只有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人们才能掌握并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原则,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判断是非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有什么样的法律人就有什么样的法治社会。法学教育不仅仅传授法律知识,而且培养法律信仰,提高全社会的法律观念,促进法治化进程,因而,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建设问题,而是事关依法治国和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目前,广东省法学教育存在着重规模、重速度、重招生,轻培养、轻质量、轻信仰等储多问题,但首要问题是法学教育的规模失控、起点太低、层次太杂,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统一法律信仰、统一法律知识背景和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尽快取消大专及以下层次的法学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法学教育的统一起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引入评估机制,切实保证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本法”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法律保障吴方正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合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和平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无比恢宏的气度和过人的胆识作出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重温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联系今天的世界大势,更倍觉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 一、“一国两制”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 “一国两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首先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他在谈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时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5.
法治、大国意识与中国法学的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晖 《学习与探索》2006,(4):100-104
本世纪以来,法学得到中国诸多文科学者的空前关注。这是中国学人“大国意识”的自觉反映。中国要进入世界交往秩序中的大国行列,就必须在国际法律的制定中表达自己更多的主张,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当代中国法学,寻求法学世界结构中的自我。中国法学的路向是多元发展和重点突破。中国法学的多元发展已是一个基本事实,而中国法学的重点突破则在于规范法学的努力,即寻求“法律的内部知识”——法律概念、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实践指向和法律方法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沈家本一生致力于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不仅是一个年深历久的司法官吏,具有丰富的立法和司法经验,而且是一个极负盛名的法学家,既谙熟中华法系,又精通大陆英美法系,被时人誉为“法学泰斗”。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过程中,他一方面比较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之做出了一定的批评和总结,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精华,把资本主义的法律、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学研究形式引进了中国,为开创近代法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法律和法律思想由封建主…  相似文献   

7.
论法的作用     
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就法的作用的几个问题.略陈粗浅看法。一、关于法的职能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影响。显然.法的作用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它受法的本质、目的、特征所决定,并成为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外化的具体体现。一般而言,“作用”、“职能”或“功能”,大体是属于同一序列、含义相当的概念。因此。作为大体同等含义的概念,在法学书籍中同时使用也”就不足为怪。但是,若从法理学严格的语义分析的角度看、“法的作用”和“法的职能”的确是有所区别的。而且.指出…  相似文献   

8.
黄小玲  张运萍 《探求》2009,(4):27-34
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成熟且不断发展、完善的法学课题之一。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要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通过对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在各国行政法治中的实践,以及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涵的分析,指出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听取意见”、“兼听则明”等工作方式,它是由众多特别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9.
1.法律社会学不是法学和社会学的相加,而是有它的特定的含义和内容的。一般说来,法律社会学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社会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在制定、颁布、实施和守法的过程中所涉及和包含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把法律当作社会学的一个范畴,强调法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宗教、道德等)同法的相互影响;二是认为法或法学不应象十九世纪那样仅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应强调社会利益和“法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曾组织国内部分学者以“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为题,召开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会上,张文显等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做出了“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转换的估价。这确实是中国法学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发展的事实。 严格说来,“权利本位范式”应当和“以法律规范为核心”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但如果站在谨慎对待该范式当年提出的背景上,则不难发现,它是以某种价值呼唤为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法学命题。在逻  相似文献   

11.
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涛 《社科纵横》2004,19(3):79-80
从传统法学理论而观 ,法律主体只能是人或“模拟人” ,以自然物充任法律主体是不可接受的。本文欲探讨自然物之法律主体资格问题。择其要者可分为 :自然物成为法律主体的理论依托及实践可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概念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法学(律)方法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亦成为学界争论颇多但尚未达成基本共识的问题。在法学理论界,存在着对这一问题的多种看法。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观点可知,在区分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同时,亦要将法律方法与法律方法论、法学方法与法学方法论区别开来,由此才能厘清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应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法的方法"来统摄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法的方法"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读罗杞明同志《法律上一个需要明确的提法》(《学习与探索》1979年4期)一文,很受启发,也想插言一二。“法律上平等”的问题,确实是法律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上的重大原则问题,不仅仅是“名称”、“提法”之争。这点,罗同志说得很清楚,不想再谈。问题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正确的提法”吗? 公民,罗同志归纳的概念是对的: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履行该国法律所限定之义务的人。但是,在一个国家里居住的人,不可能是清一色的一个国籍的人,就是说不一定都是“一国公民”。难道对他们就不能用这“一个国家的法律”约束吗?旧中国,清政府的法律对外国帝国主义确实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法学是帝国主义时期发展极为迅速并且极为得势的重要法学流派。自从孔德的社会学问世以来,陆续不断地有许多资产阶级法学家向社会学靠拢,打起社会学的旗号。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资产阶级的法学与社会学的结合就终于实现了。这就是社会学法学,或法律社会学,或社会法学。社会学法学同大多数现代法学流派一样,也是作为前世纪的法律实证主义一类“概念法学”的直接对立物而出现的。它强调要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学,即要求法学家研究现实社会,注重法律实践,特别是司法实践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效果。应当承认,社会学法学对于从前的法学研究和司法  相似文献   

15.
法的本质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点。法的本质是构成法律现象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而事物的构成和基本要素又与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层次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分析法的本质,必须从法律的结构层次入手,找出构成法律现象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16.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马克思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亚里士多德,在法学上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精心研究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法学理论,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牵涉面很广,本文只就其中的主要内容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法律的内容就是正义”  相似文献   

17.
刘志仁 《社科纵横》2001,3(3):39-40
理论法学的成熟与否 ,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学乃至法制事业发展的关键 ,当我们把法治确定为改革和治国的目标取向时 ,成熟的理论法学显得更为重要。然而 ,我们以往通行的理论法学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 ,“人大于法、法自权出、义务本位、工具主义”特色渗透到理论法学的各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计划经济的特色产物不仅困扰法学发展的理论 ,而且严重阻碍着中国法治秩序的构建进程。因此 ,走出这些旧体制下法律特色的困惑 ,确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 ,信仰塑造”的新的现代法治理论是法学界亟需完成的使命。其一 ,确立法律至上地位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繁荣,需要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作者从(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统理解,(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不存在的;(三)衡量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标准;(四)附加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五)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与法学理论的多元化等五个方面,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了系统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转型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对法律的诉求和依赖,导致中国法学教育的快速膨胀与发展,产生许多令人不安的隐忧。如何认识当前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新世纪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从政治教育到专业教育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的历程,不只是影响当时法学教育的格局和特色,它也是形成法学教育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制了新世纪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是法学理论和部门法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宪法学中亦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仅就公民权利的概念、界限、保障和实现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公民权利的概念 在法学界,对一项法定权利在何种意义上才是公民的权利理解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法有明文,因而对公民来说有实现的可能,那么,这项权利即是公民权利。因为权利就是法律规定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有权能、权益、资格、能力筹不同表述)。我们将其概括为“可能性说”。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规定的权利对公民来说,并不都是权利。因为法定权利有真假之分。虽然假权利也有法律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