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朗肖的空间生存论指出,文学空间是一种生存体验的深度空间,是抵达人之生存深度的体验空间。他的观点与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优先权的生存存在论原则不谋而合。由于空间构筑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之生存存在的场域,那么个人对于自身存在空间的选择对其实质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伍尔夫深深体味到了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因此她试图通过达洛卫夫人生存空间的自主选择为女性开辟一条突围"他者"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者余虹的死亡与他所思的根本问题与所行的精神道路紧密相关。他的自决并不仅仅是结束身体的痛苦,而是因为精神见证太多的痛苦;他的自决不仅仅是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对强者价值的简单追求,而是渴望以自身的选择见证生存需要神圣的终极关怀;他的自决也不仅仅是福柯式的在死亡与差异间形成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位学者为其灵魂的归宿找到最终的归家之途。因此,余虹是现代世界中的一位存在之音的真正聆听者。  相似文献   

3.
诗意地栖居     
《北方人》2008,(5)
如果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以为应该是"诗意地栖居"。他对真理永远怀有赤子般的虔诚。他追索,他冥思,他叩问,他喜欢将自己简朴的蜗居搭建在离真理最近的地方。他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新知视作生命的给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吸纳着,不知疲倦。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对生命十分珍视,非常留念,同时又不得不美化死亡来摆脱他对生的焦虑。他经常处于痛不欲生与害怕死亡和重生与羡死的矛盾中。于是他采用了在生存中注入死亡意识以及以生存意识去看待死亡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其生死观与老庄的思想是一脉相存的  相似文献   

5.
1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至今已生存了二、三百万年,但今天仍然面临着“如何生存”或“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一严峻的问题。1.l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享受物质及精神成果的生活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以环境和资源利用为前提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生活方式往往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欲望的驱使,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提出要求,也可影响到人类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选择。1.2由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类个体的处境。人的生存是一系列的选择,没有哪一次选择是一经选择便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人在旅途。从宏观上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个体与社会不可分离,他只有合理地置身于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个人。抽象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无论是他的日常言行,抑或文字著述,都显明地表现出率性认真、不趋世俗的精神品质。但是在庄子看似旷达的生存观背后却隐藏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生逢乱世的他,面对黑暗的现实,内心处有着难以言说的恐惧和失意,于是他选择了顺时安命的妥协,他的“混世哲学”未尝不是一种否定与批判。虽然他企图通过“体道”、“心斋”、“坐忘”,达到“乘物以游心”的精神超越,但是他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精神层面都面临着无法摆脱的困境和悲剧。  相似文献   

10.
论老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是生存哲学。老子苦苦追求人类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途径,并力图以“自然无为”论予以解决,足以表明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但是老子以否定人的主体性迎合所谓客观“自然”的生存规律,本质上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一种非人化的主张。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悲剧所在。产生老子哲学目的与手段的背离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他对产生人性的社会原因不甚理解,但是老子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目的性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直至今日,仍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离乡·漂泊·返家……──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叙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园,不仅是一种生存的空间,而且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网络。它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积淀。一部家庭史便是一部社会经济、伦理道德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作为个体人的独立和成长史。对于个体而言,家是他生存的摇篮,蕴含着他的历史和根基。一方面,家代表着亲情、温暖、宁静,它是漂泊者灵魂与躯体最终的归宿;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静止、束缚、满足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家庭观念、家园意识,个人与家和家园的关系、个人的家园情结影响并体现了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个人生存方式的情感价值取向。作…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刘元举 《社区》2008,(5):60-60
快乐,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祝福性词汇,也成了许多人渴望达到或努力寻找的一种生存状态,甚至成了人们的终极追求。比如,那天看到电视采访范曾时,他就说,他并不是为了别人活着,他是为自己活着,为快乐而生,为快乐而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激发了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的农民投资热情。农民投资主要涉及农家乐、经济作物或副业以及餐具消毒加工等。实质上,农民的这些非农投资最根本动因在于生存压力,这是一种生存理性选择。其后,农民投资的追加,则是市场化下农民的经济理性选择。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行动也表现出一种社会理性选择,即农民的"满意原则"。总的说来,以寻求生存为初始点,农民一旦超越生存理性选择后,取向就转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最优原则,进而呈现出"满意原则",这是是农民从生存理性选择,通过经济理性选择,向社会理性选择的跃迁过程,是农民真实地展现其生存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擅长挖掘人物复杂内心世界和书写记忆。在他看来回忆是人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以回忆连接过去和现在,在呈现叙述者的创伤经历和他们对于过去事实的态度的同时,也折射了在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当下个体该如何面对过去和继续生存的问题。在小说中,叙述者利用回忆的主观选择性,对过去进行拆解、摘取,以求在闪烁其词的回忆叙述中避免直面过去的灾难和痛苦,并试图在不可靠的回忆叙述中疗愈创伤、重构身份。  相似文献   

16.
索伦·克尔凯郭尔思想兼有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舍弃其一,就说不通。此外,他以反讽的、否定性辩难的方式进行写作,其目的不是让一方胜过另一方,而是让其两败俱伤,让理性陷于绝境,从而引向信仰。克尔凯郭尔志趣在于揭示理性主义生存方式的困境,以面向上帝的个体生存之路为归宿。  相似文献   

17.
诗化与自毁——哈姆雷特悲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化意识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哈姆雷特的悲剧,但却赋予了他独特的生存状态和世界观,进而影响了他在命运面前的选择。深入探索诗化意识在哈姆雷特悲剧中的意义,是理解整部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0,(7):41-42
1982年的一天,斯蒂芬·克兰独自驾船横渡大西洋。突然船碰到了什么东西,下沉了。之后,他就脱离了航线,独自一人坐在一个救生筏上在海上漂流。他所带的供给已经所剩不多了,而且他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然而,76天后(这是有史以来船难后仅靠一只救生筏生存的最长时间),当三个渔民发现他的时候,他还活着,虽然和他出发的时候相比,它已经瘦得没人样了,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19.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费兰茨·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小说。从存在论的哲学角度来看,小说反映了荒谬世界的非理性和非人性。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就已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因而他的存在是丧失自我的非真实存在;在异化成非人化的甲虫后,更是处于被家人抛弃的生存困境中;最后,他选择了死亡,并在死亡中摆脱了人性的异化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纪元中的小说家,卡夫卡是一位勇敢的存在探险家,他曾探讨过现代世界中人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他毕身追寻着本真的价值,不顾一切地超越怀疑与绝望确立着希望与信仰,他是一个现代世界的守夜人。考察他的精神立场、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和体验结构,考察他的小说人物,并考察他与其精神传统的关系,由此理解并把握卡夫卡对于我们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