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矫情”,还是胡扯? “矫情”似乎并不是个褒义词。因此,当我打开《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一期,读到那一组谈《红楼梦》的《读书手记》中一篇《红楼的矫情》的时候,不由得怔了一下:曹雪芹写《红楼梦》,深情无限,怎么会是“矫情”呢?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这句话,给我的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3.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散文》中的这句话时,我总是眼前一片模糊,泪光中总是叠印着妈妈那慈善、和蔼的面容。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07,(9)
来信钟哲明老师:我从《中华魂》今年第5期上读到了您的文章《岂可用伯恩施坦观点修正马克思恩格斯?》,反驳《炎黄春秋》第2期上刊载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我觉得这对于澄清当前某些人肆意歪  相似文献   

5.
“批评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应该为这个世界的愤怒与不信任负责。”理查德·卡尔森说的这句话是我从他著的《别为小事抓狂》一书中读到的,此话对我触动很深。扪心自问,最近自己哪天没有批评人?责怪丈夫不爱家,训斥女儿太固执,指责学生不用功,烦恼环境太压抑,抱怨同事不合作……这些都快成了我的口头禅。 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那些批评是  相似文献   

6.
读书     
孙夏崇霓 《社区》2009,(14):15-15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第一遍会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将全书浏览一遍。若有兴趣。则会一遍一遍反复咀嚼。因为只有在咀嚼之中,才能体会到书卷之美。那种超越众生的心灵之美。读《战国策》时读到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仍不灰心、沮丧,苦读数年,再度出山。他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诸侯国联合抗秦。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形势。读《史记》时读到卫青领一万铁骑直捣龙城,击杀匈奴数万人,重创匈奴根本。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先生与唐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四年夏天,在重庆沙坪坝戴修瓒老先生家里,闲谈中偶然提到闻先生,戴老说:“一多不错,读书有见解。”这话给我长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读到朱佩弦师和郭老等人纪念闻先生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先生平生治学的艰辛过程,才懂得“读书有见解”这样的造诣是多么来之不易,是足以作为后生的法式楷模。从朱先生文章里,我们知道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诗经》、《庄子》、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不几年,我在北方一个大学中读书。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充满着理想、热情和崇拜。既崇拜经高年级同学渲染的本系教授和社会名人,更崇拜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发展者和党的领导人。当一次读到列宁在1920年10月2日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说《青年团的任务》,其中一句话“只有用人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有一习惯,当他读到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好的文章或著作时,或向其他同志推荐,或印发给有关同志阅读。“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也印发了一些东西给与会同志。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一文中说:毛泽东“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说:毛泽东“还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要求大家都了解这些历史。”石玉山《毛泽东怎样读书》则完全引用了张贻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王海霞 《社区》2014,(11):6-6
读书,永无毕业。这是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上的演讲。从那一刻起,这句话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2004年,我进入无锡市立信会计职教中心校就读,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了,因为我喜欢计算机。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开始自习,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计算机基础》,还有就是《DOS6.22》了,我觉得  相似文献   

12.
丁冰 《中华魂》2008,(3):58-61
来信丁冰老师:我从《中华魂》2006年第12期上读过您的文章《基尼系数能否适用于我国?》,很受启发。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从"郎旋风"看否定改革的第三次思潮》,认为改革以前我国贫富差距相对来说是"无穷大","所以,从大趋势讲,改革以后贫富差距显著缩小"。(载《"张勤德旋风"实录》,中国展望出版社2007年版)另有一  相似文献   

13.
涂途 《中华魂》2008,(11):20-22
1那是半个多世纪前,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刚刚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我还是一个在小县城读书的爱好新文学的不满17岁的中学生,正被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激动人心的浪潮席卷,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并挥笔写下了《我们是年青的一代》的"诗篇"。就在此时,在学校的报刊栏里,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一篇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间休息时,我站在那里迫不及待地一口  相似文献   

14.
最近很高兴读到林邦均同志《文学遗产》198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论温庭筠和他的诗》,一扫论坛上对于温庭筠的诬罔,真是快人快事。他的论点,我是万分赞同的。但,也许是温庭筠沉沦太深了,以至卓识如林邦均同志也说:“温庭筠乐府中确有一些以浓艳之词写狎邪之情的诗,如《夜宴谣》……等,自当摒弃。”读到这里,我深深觉得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候读到美国历史家卡尔·贝克的文章,标题为:《杰斐逊政治哲学中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因素》,从这篇文章我联想到孔子的思想,我在心中琢磨:孔子思想中是否也有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因素呢?经过长时间殚精竭虑的思考,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孔子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有机体系。和任何伟大思想体系一样,孔子思想也有其可析性。它可以分解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为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说陶二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以上两句话,大约从念初中时就背熟了.我此生,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了不少的书,陶渊明的全集,也差不多是在这两句话引导下读完的.  相似文献   

17.
曾读到一篇文章--<你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读后掩卷,回味悠远,文中的几句话让我难忘,由此想到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时的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8.
小时侯,我并不爱读书,只觉得玩最重要。偶然的一次,一则《皇帝的新衣》进入我幼小的心灵。进入小学,我对书的需求就不仅仅局限于那么几则童话、寓言,我有了新的追求:《堂·吉诃德》、《哈里·波特》、四大名著……它们带我走进了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我常常在皎洁的月光下,尽享书给我带来的无穷快乐;我有时在温暖的阳光下,体验书中主人公的凄惨命运,不禁潸然泪下。其实,让我真正爱上读书的,还是那一次……那次,是暑假,家人带我外出旅游,我准备了一本心爱的书——《老人与海》。可就在出门前,我忘了带上它。当时我并不以为然,只想好好欣赏风…  相似文献   

19.
《读书》创刊时,王晓渔才刚刚出生不久。对于《读书》来说,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年轻读者。在上大学之前,出生于安徽城镇的王晓渔从来没有听说过《读书》。而1995年上大学后,却总是听到历史、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本杂志。于是他跑到书店购买了第一本《读书》,开始了与《读书》的缘分,那是1995年第十期的《读书》。"我当时从到尾都看了,当时才刚上大学,看不太懂,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一知半解。"后来重新再回看那期杂志,王晓渔才发现,其中有好几篇文章影响很大,比如李零的《汉奸发生学》、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20.
读书     
今天中午,我拿起一本《课外美文》,我翻开它,就翻到了小玛丽读书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个小学生叫玛丽,她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她的姐姐和那些寄宿生们,看到小玛丽读书的样子十分可笑,他们就在她边上大声喧哗,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但都失败了。一天晚上,他们又想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