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道德的泛化与伦理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家道德泛化的倾向及其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道德传统以儒家学说的道德体系为主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就在整体上逐步取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的、核心的和支配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儒家文化存在严重的道德泛化倾向。这就是说,儒家文化在对待社会生活的诸领域时,总是以道德的价值和道德的评价遮盖和取代一切其他的价值及其价值评价,将道德的关系覆盖于一切关系之上,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或一切环节都丧失了自己存在的独立性和价值的独立性,都以儒家道德为指向和依归。这一道…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规范的层次性问题,学界讨论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层次的具体划分上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对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社会目标、主要作用、实现途径等问题尚缺乏深人的研究。本文仅就以上问题谈点看法,希望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理论探索提供一点启发性思考。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利益主体相对独立性的加强。那么在承认利益主体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划分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不外有以下三大类情况:第一、自己的行为有损于他人和社会,个人从中渔利甚至个人也无利可图;第二、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是个体意志、心智和理性独有的性质,个体正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道德价值选择,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实现自己的角色、价值和品格。以市场经济为前导的社会转型期引发了个体对道德价值的新选择,其具体内涵不仅突破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全新的进取品格和挑战性,而且对个体道德行为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当前,个体道德价值选择的走向是:第一,个体道德价值意识的深化。个体道德价值意识正由过去以国家单一价值主体的观念,向以国家、集体、个人分别为主体的多层主体及其相互统一的观念转变。对15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大多…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主旋律。这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社会为本位,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都融汇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共同基础之上,这就必然要求社会成员从道德上自觉地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各种利益关系中的首位,自觉地维护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而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个人尊严、个人价值也就在社会需要和利益、社会进步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得到更根本地维护和更充分地满足。因此,集体主义不…  相似文献   

5.
追求理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由于承载主体的不同,理想表现为"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两种类型。由于承载主体上的重大不同,使得二者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安顿个体生命的超越性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是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梦想",在二者关系上,既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真正的"共同理想",必然是既容纳"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又使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和团结成为可能的价值追求。在这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既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实现了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王玉木梁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指导人生、调节关系,以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道德指导和纠正个人、集体的行为,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与和谐,道德通过舆论、习惯,特别是良心,教育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8.
1、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规范,无疑首先是指向个人的,它的本质与功能是对个人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以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有序发展。但道德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并不对个人的任何行为都赋予道德的意义。当个人的行为不涉及他人与社会,与他人和社会不构成一定的彼此关联的关系时,并不存在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凡是个人的行为关涉着他人与社会,与他人和社会构成一定的彼此关税的关系时,他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或意义,存在着道德与不道德的分野。2‘所谓道德的行为,即是合善性的行为,所谓非道…  相似文献   

9.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反映出主体价值活动的三维图景;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活动。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作为关系性存在的表征之一,主体的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观念也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11.
将道德回归为一种资本,既弥补了传统“道德说教”之不足,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科融合发展的使然.道德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是人参与社会劳动过程中特殊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现,属于人力资本范畴.道德资本主要由声誉、品性、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和理性五大方面构成,区别于物质资本的特征主要有人身依附性、能动性、异质性、不稳定性、价值难以计量、生产消费二重性.道德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既依赖于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等社会主体对道德资本的投资,也需各个社区群体、组织、国家等建立健全的道德市场机制,保证道德资本投资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价值主体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确证社会价值主体,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价值主体到他人价值主体,到个人价值主体,再到社会价值主体的逻辑发生过程。社会价值主体可以分为部落、国家、全球和人类四种历史形态,它具有拟人格性、集合主体性和价值体系的完整性。本文从社会价值主体的角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历史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15.
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病态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多个学科共同使用的一个概念。作为伦理学范畴的病态人格,指的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扭曲形态,它是相对于健康的道德人格而言的。道德人格的涵义,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共体现、内化为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特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态度、立场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健康的道德人格,是基于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内化为道德主体的意志、情感、信念和行动;而病态人格则是在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错误歪曲的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哪些人格属于病态之列?这需要由社会…  相似文献   

16.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17.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亦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社会道德风尚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社会的实践及其效果,却向我们提出了不少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分别代表着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所谓主体,是指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客体则是指道德教育的接受者。在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以不同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道德理论,对道德教育中主客体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以…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意志自由是道德自律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依据和核心内容.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忽视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当前中国社会还没有普遍确立起真正的法权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必须高扬人的自由,致力于培育理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