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Fe基与Ti-C直接反应制备Fe-TiCp复合材料的工艺及复合强化机制,初步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一定的TiCp含量有其对应的最佳烧结温度;而烧结保温时间对材料的性能无显著影响.淬火处理后能显著提高Fe基-TiCp复合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和复合技术是当今材料科学发展的热点,文中介绍了有机复合PTC热敏材料的设计基础及工艺,详细讨论了工艺因素对PTC热敏教材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获得良好有机复合PTC热敏材料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波平轧制"工艺制备的钛/钢复合波纹板在弹道冲击载荷下界面的失效机理,分别建立含波纹界面与平面界面的钛/钢复合板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双线性牵引分离准则下的内聚力单元模拟复合界面,对比分析子弹侵彻2种板材后的速度及破坏界面的形态。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弹道冲击条件下,波纹复合板对子弹动能的吸收效果强于平面复合板,平面板界面的破坏比波纹板界面更严重、更不稳定,复合波纹板完整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用玉米淀粉替代聚乙烯醇(PVA)制备内墙涂料的原理、配方设计、工艺条件、产品性能以及影响质量的关键,其独到之处是产品的成本低,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  相似文献   

5.
对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的搅拌熔炼-液态模锻成形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利用该工艺铸造了用于桑塔纳轿车前制动器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毛坯,经机加工后试制了表面质量合格的制动盘成品。对该制动盘进行了材料性能检测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并在SCHENCK制动试验台上进行了制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参数合理,成本低廉,适于民用工业规模性生产;制备的SiC颗粒增强  相似文献   

6.
聚酯酰胺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降解性,利用无机纳米材料可以改善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利用纳米材料的增强作用原位复合多壁碳纳米管,制备聚酯酰胺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对其复合行为和性能进行研究。考察多壁碳纳米管在聚酯酰胺中的分散,测试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复合材料吸水和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可以在聚酯酰胺中均匀分散,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均增加,降解性保持。  相似文献   

7.
竹屑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亚甲基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竹材废弃物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竹屑为原料,改性制备了竹屑基吸附材料(BSAC)。考察了制备条件对BSAC吸附水中亚甲基蓝(MB)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了BSAC的最佳制备条件,并比较了竹屑改性前后对MB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1)磷酸质量浓度、浸渍比及热解温度增加,BSAC对MB吸附量也增加;2)热解温度是吸附量的最大影响因素,竹屑基吸附材料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磷酸质量分数40%、浸渍时间3h、热解温度700℃、热解时间3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BSAC对100mg/L MB溶液吸附1h,吸附量为90.80mg/g;3)改性后竹屑比未改性竹屑吸附量增加了473%。实验表明,用磷酸活化制备的竹屑基吸附材料对MB吸附速率快,吸附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在用直流共溅射法制备Ta/Al合金电阻薄膜的工艺中,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例如靶基距、气压、溅射电压和热处理时间等对薄膜电阻温度系数(TCR)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和正交试验方法获取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和TCR值。结果表明只要适当选取和很好控制四种主要工艺参数就可以制出TCR性能优良的Ta/Al合金薄膜,同时证实了方差分析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农业废弃物花生壳利用价值过低导致浪费且污染环境的问题,以废弃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应用于染料废液吸附方面.以不同浓度的碳酸钾溶液为活化剂,在不同的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条件下制备活性炭材料,探讨其在不同条件下对染料废液龙胆紫溶液吸附性能,并获得制备花生壳基活性炭最佳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碳酸钾浓度为50%,炭化时间为100 min,炭化温度为500℃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对染料废液龙胆紫吸附性能最优,去除率高于99%.该研究为利用花生壳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应用于吸附方面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乙酰丙酮作为钛的水解控制剂,通过钛和硅醇盐的分步水解得到均匀的SiO2TiO2复合溶胶,通过提拉制备出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多孔薄膜中的钛离子形成了Si—O—Ti键的孤立四配位形态,使薄膜具有复合型钛离子的催化效果,并且有介孔结构.随TiO2含量的增加,薄膜仍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可达到85%以上).通过对实验条件的调节,可实现对薄膜纳米结构的人工控制,形成的多孔薄膜折射率在1.2~1.4之间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制备TiO2纳米粒子,即以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Ni的TiO2纳米粒子.以硫酸钛和碳酸铵为原料,用沉淀法制备掺Ni、Co、Cr、V的TiO2纳米粒子,并且对两种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利用TG-DTA,FTIP,SEM和PL光谱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条件的不同对样品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可降解壳聚糖为材料,运用浸渍沉淀相分离工艺制备了壳聚糖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膜的微观形态,并研究了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等工艺条件对膜孔隙率、溶胀性以及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膜具有非对称结构,由致密层、过渡层和疏松多孔层几部分构成;聚合物溶液浓度、溶剂蒸发时间是影响膜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大和溶剂蒸发时间变长都使得膜的孔隙率和溶胀性降低,但却可提高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运用自制的包含金属化的金刚石和硬质合金复合堆焊焊条,以O2-C2H2焰为焊接热源进行堆焊,制备了含有金刚石的复合堆焊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材料性能实验机、动载磨料磨损实验机等实验手段和方法进行了金刚石表面和复合堆焊层形貌分析,堆焊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及堆焊层在动载荷条件下耐磨损性能的测试。研究表明:金刚石经过金属化处理后表面具有一定的金属性和浸润性,通过一定堆焊工艺在钢齿牙轮钻头齿面形成了组织致密均匀、硬质点与基体熔合良好的强化层,其抗剪强度达到了625MPa,磨损量减少了10%~70%,延长了钻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锁式移相器中对铁氧体材料的要求和 S 波段锂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文中分析了添加剂 Ti、Zn、Mn 等离子对锂铁氧体电磁性能的影响及使用方法,通过陶瓷工艺制备得到性能良好的复合锂铁氧体材料,材料具有饱和磁化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温度系数低、矫顽力小、容易驱动等特点,满足宽温带 S 波段移相器的要求.此方法也适用于高频移相器材料.  相似文献   

15.
环氧树脂重防腐涂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环氧树脂重防腐涂料的制备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辅助溶剂、触变剂、颜填料体积浓度等因素对于涂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工艺条件.涂膜的附着力为1级,柔韧性为1mm,拉伸强度为467.8 kg/cm2,抗压强度为875.6 kg/cm2,硬度为3H,且具有良好的耐化学介质性能.  相似文献   

16.
Sn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高的比容量而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Sn-Ni复合薄膜材料,并研究了溅射温度对Sn-Ni复合薄膜材料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并采用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循环伏安测试(CV)等手段研究了溅射温度对Sn-Ni复合薄膜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溅射温度为100℃时,Sn-Ni复合薄膜材料的首周放电比容量为734 mAh·g~(-1),充电比容量为591 mAh·g~(-1)。充放电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54%,而纯锡的容量保持率仅为28%。此外,Sn-Ni复合薄膜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海船发动机主轴对涂层性能的要求,作者研究了聚苯硫醚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工艺,探讨了影响涂层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即对此研究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优化化的制粉和涂装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苯酚羟基化为考评体系,考察了TS-2分子筛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形貌和性能的影响。通过粒度仪、XRD、FT-IR、UV-V i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提出了将催化剂晶化分为低温成核期和高温生长期两个阶段。在保持低温成核期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高温生长期的各因素对催化剂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粒径、骨架钛含量、催化剂性能等与晶体生长期各因素关系密切,其最优的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00℃和48 h,但同时非骨架钛的相对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钙钛矿型LaCOO3和LaMnO3超细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共沉淀法制备出了钙钛型结构的稀土复合氧化物LaMnO3和LaCoO3超 细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测试了所得样品的物相和颗粒大小,考察了 制备过程中乙醇作为分散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海船发动机主轴对涂层性能的要求,作者研究了聚苯硫醚粉末涂料的制备及喷涂工艺,探讨了影响涂层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本文即对此研究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优化的制粉和涂装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