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已呈现出"机器换人"现象;同时工业机器人使用减少制造业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市场型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外部性的有效手段,评估环境规制对社会效应的潜在影响是环境政策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波特假说、制度遵循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以及结合局部静态均衡模型探究环境监管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结构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制。以2007年SO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对2004—2018年中国A股SO2排放企业观测,运用双重差分法揭示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结构的影响。SO2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劳动力雇佣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且年度效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低技能劳动力具有偏向影响,显著减少了被监管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引致企业劳动力质量结构向高层次转化。此外,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劳动力价格水平对企业劳动力雇佣产生消极影响。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受到环境执法力度、行业集中度和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通过抑制企业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对雇佣结构产生影响。本文的发现为进一步全面铺开SO2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城市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正规教育再投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以及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本文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技能工资差距和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受信息技术影响的劳动者如何通过跨行业流动实现再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实证分析地区—行业层面信息技术渗透度对微观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加该行业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概率。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分别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常规任务从业者和非常规认知任务从业者的跨行业流动概率;另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促使高、中技能水平劳动者跨行业流动。针对流动方向的分析表明,从事常规任务劳动者倾向于被动地“向下流动”,流向与原行业“技能距离”较远的行业,并承受一定的工资损失。本研究为科学评估信息技术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影响,以及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就业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要素市场扭曲是否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2002~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二位数行业和服务业一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有利于工业的增长而不利于服务业的增长,要素市场扭曲呈现出偏向于工业的特征。本研究同时还发现中国的FDI以及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的原因之一是相关企业为赚取中国工业偏向型的要素市场扭曲所形成的"扭曲租"。这些研究结果也对中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现象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国劳动力资源已进入"拐点"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更加严格,同时,也更加偏向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企业用工条件越来越苛刻;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能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步,结构性失业率增大,企业工资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如何优化工资成本,实现工资成本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已被业界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会,来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希望本人所提的建议,对于"企业工资成本效用最大化"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姚加权  张锟澎  郭李鹏  冯绪 《管理世界》2024,(2):101-116+133+117-122
人工智能技术对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人工智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技能结构。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生成了人工智能词典,并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和专利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指标。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人工智能通过促使企业减少常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非常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生产率,这体现了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的调整。异质性分析表明,产权性质、人才获得方式、劳动力保障、治理结构等企业层面因素对人工智能的生产率效应有较大影响。此外,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区层面因素也影响了人工智能的生产率效应。最后,本文发现人工智能提高了企业价值。本文加深了对微观企业层面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并为在微观企业层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工业机器人的加速渗透和广泛应用,劳动关系变革背后的技术性因素日益引发关注。本文通过手工整理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劳动争议司法诉讼案件数据,从劳动关系的视角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虽然在整体上导致劳动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恶化,但这种影响因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在不同的企业和劳动者群体中,劳动关系受到的负面影响有所减弱、消失甚至出现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给劳动者带来的失业风险,企业下调工资水平和减少隐性福利是导致劳动关系恶化的主要渠道。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经济后果的理解,也为精准评估人机适配状况,进而统筹推进产业智能化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职工性别工资差距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分析了城镇工资的性别差距的演变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在1995~2007年期间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工资的性别差距显著扩大,其中不可解释部分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显示了性别歧视的严重化问题。特别是年纪轻、学历低、职业差、行业差的女性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更为严重的歧视,导致了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迅速扩大。基于这些发现,本文认为在经济改革和城镇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女性职工所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戴觅  张轶凡  黄炜 《管理世界》2019,35(6):56-69
本文采用2002~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UHS)微观数据,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进口关税削减如何影响各城市工资的相对增长,从而从区域劳动力市场角度考察了贸易自由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各行业关税削减幅度的差异以及各城市"入世"前产业结构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地区层面的关税削减指标并对贸易自由化的效果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工资增长相对较慢。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工资的相对增长率下降约1%。(2)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可贸易品部门,不可贸易品部门受影响相对较小。(3)低技能工人工资受到冲击较大。关税下降一个百分点,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分别下降1.2%和0.4%。因此技能溢价在关税削减程度大的城市出现更快的增长。本文结论意味着中国"入世"的过程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调整成本和分配效应。居住在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城市,并受雇于可贸易部门的低技能劳动力,是受关税削减冲击最明显的群体。因此,在进一步开放进口,降低关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讨论了性别工资差距中的行业因素。本文发现,性别工资差距在2007~2013年间有所下降。对含有行业因素的性别工资函数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2002年以来的结果表明,行业因素具有缩小性别工资差距的效应。从工资分布特征来看,行业分布对于工资分布低分位点上的性别差距具有更高的解释效应,但各分位点上性别工资差距的行业效应主要是由歧视因素所解释的。大多数行业内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行业内的歧视因素构成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解释因素,基于可观察特征的行业选择对于性别工资差距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不可观测因素所导致的行业选择对于女性工资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非国有部门与国有部门相比趋于在更具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运作。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距比非国有部门低得多(MaurerFazio和Hughes,1999)。从国有、集体到私有部门,工资差距中歧视能解释的份额逐次降低(Liuetal,2000)。本文用计量方法分析描述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间的性别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的技能基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比例用高技能劳动力替代低技能劳动力,这并不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劳动力比较容易获得,因为伴随着高技能劳动力雇用份额的增长,其工资也在迅速增加。工资和雇用的这种格局表明,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重塑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低技能型劳动力被取代的危机。本文以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理论机制为分析框架,聚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对低技能就业比重的因果效应。基于2011-2017年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首先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定义为"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基于定义、逐家判断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并定位人工智能的初始时间,再采用双重差分法围绕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就业比重的因果效应及效应的传导机制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业企业融合人工智能显著降低了低技能的就业比重,即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业内低技能潜在的就业机会被人工智能所挤出;(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就业比重的负向效应具有动态异质性,即企业融合人工智能的时间越长,低技能就业比重下降的越多;(3)人工智能虽然通过刺激当期资本积累和收入扩张补偿了部分低技能就业比重的减少,但同时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边际产出,促使企业最终减少低技能员工的就业比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6.
数字舆情     
《领导决策信息》2014,(45):29-29
正机器人市场根据10月26日"2014浦江创新论坛"上的消息,近10年来我国机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截至今年9月,国内机器人企业约420家,各省市在建机器人工厂超过30个。资本市场上,具备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达40多家。未来10年将是国产机器人的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数量剧增,然而农民工却长期遭受着方方面面的歧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之间明显的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歧视,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以2007年CHIPs(中国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4种方法分解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异,考察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程度,重点突出指数基准问题对分解结果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对农民工明显的工资待遇歧视,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工资差异中的36%无法用禀赋差异解释。本文还强调工资收入歧视并不是检验户籍歧视的唯一指标,准确判断户籍歧视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市群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大城市工资溢价的来源以及经济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数据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通过因果效应识别和基于分布函数的参数估计方法,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大城市工资溢价的3个潜在来源: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选择效应,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解释。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城市生活成本的情况下,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仍然存在,而且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是解释工资溢价的主要原因,选择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对大城市工资溢价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为完善、劳动者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更低以及劳动者更有可能积极转换工作,是大城市静态工资溢价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增加教育投资、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其动态工资溢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技术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和刻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行业间的技术差距对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可分解为正向的"直接效应"和负向的"间接效应",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取决于行业间的替代弹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的影响,行业间的技术差距将经历一个先增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过程,因此受技术水平制约的各行业的工资差距也将服从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或先缩小后扩大的正U型演化路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1999~2007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得出的两个假说和一个推论分别进行了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行业技术差距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而其他假说也得到相应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李涓  李林涛 《管理评论》2022,(10):191-200
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搬家公司等目前正面临着劳动力市场新老交替的历史阶段。新兴的青年劳动力阶层对于工作时间和职业收入的满意度函数与上一代劳动力具有较为显著的偏好差异。本文拟围绕这一背景探索如何让企业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保证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的问题。本文在考虑了收入偏好型员工和舒适偏好型员工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运筹学方法和效用函数设计,综合考虑员工的加班不满意度和加班容忍度两个方面,定量地评价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建立企业雇佣方案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场景下企业任务量、企业雇佣方案、员工满意度与企业收益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仿真测试发现,当企业的任务量方差较大时,应提高雇佣方案中舒适偏好型员工所占比例;当企业的任务时间方差较大时,应提高雇佣方案中收入偏好型员工所占比例。本研究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动力就业发展,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稳定以及吸纳更多的企业和员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