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一位卓越的诗人,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不幸逝世。一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一九八○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郭小川诗选续集》。另外,他的几部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已另行出版。郭小川的诗,是革命的热情而昂扬的颂歌和战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同时,也深深地体味到作为一个战士和诗人的可贵的不断前进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诗人是苦心经营的,他尝试着用各种形式写作,他的艺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  相似文献   

2.
由亲属整理出版的郭小川日记,辑录了诗人1944—1973年间的心路历程。内容方面,囊括文学创作、行政工作、兴趣爱好、经济收支、个人情感、交游情况、劳动改造、健康状况等,可视作私语记录。作为政治诗人、“三八式”干部的郭小川,于1955—1961年间在中国作协处理日常事务,以“争夺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此间日记见证了郭氏有关作协秘书长与诗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期间先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望星空》被组织定性为创作上的严重错误,郭小川受到批判。日记对此有所记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从中亦折射了“十七年”文学创作与时代主潮间的分合。  相似文献   

3.
文艺的春天,使人常想起诗人郭小川的《春暖花开》中那些绿色的诗行:“春天来了,中国布满生机.”“好春天,惹得世界欢欢喜喜.”“好春天,使天下皆诗.”在严冬时节,郭小川曾在致友人书信中顽强地宣告:“我在创作上的青春,不在过去,而在未来.”然而,当坚冰打破、早春降临,饱受寒冬折磨的的诗人却在河南溘然长逝,这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对  相似文献   

4.
论郭小川五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粗略地加以划分的话,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1954—1959),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期(1960—1965),“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5)是第三阶段。在最后阶段,由于郭小川在政治上和创作上受到严酷的迫害和钳制,也由于他思想上受到的束缚,作品数量不很多,质量上也没有达到他原来已有的艺术水平。不过,《团泊洼的秋天》(1975)《秋歌》(1975)等,无论在揭示诗人的赤诚胸襟上,还是在抒写值得重视的生活哲理上,仍是值得肯定的佳作。至于前两个阶段,情况要稍微复杂些。一般来说,评论界一贯高度肯定以《甘蔗林—青纱帐》等为代表的六十年代的创作成就,认为这是诗人创作的成熟期,而对五十年代的创作,则往往重视不够,或者多有贬抑。下面这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五十年代的1956至1959年,郭小川在生活中有过“误察”。创作上则有过“迷  相似文献   

5.
笑,一般说来,是乐观的集中表现。在战斗者身上,则更多地含有自信的成分。以战士诗人著称的郭小川同志,他的诗中时常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充满乐观自信的朗朗笑声。悲伤叹息与这位诗人几乎是绝缘的,从而构成了他的气势磅礴的诗的交响乐中乐观主义的主旋律,具有催迷惘者振醒、激颓靡者奋发、壮战斗者神威的巨大艺术力量。如果我们用郭小川自己的诗句来形容这一乐观主义风格特征的话,那就是:“我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热河曲》)。  相似文献   

6.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的特点.一九六二年,诗人从北京到南方旅行访问,写下了一组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赋体抒情诗.新近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纱帐——甘蔗林》,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支著名的古曲,名日《高山流水》。那旋律,时而如山泉汩汩;时而象瀑布飞流。郭小川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他的每篇诗章,简直就是一支支流水般的旋律。 郭小川说:“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我的《祝酒歌》、《厦门风姿》等,在实践我的这一主张上面,我比较满意。”在他的全部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在探索如何表现内容的音乐美上(新诗的格律),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瓢诗话》是清人薛雪论诗语集。他提出诗人首先应“胸襟正”“人品高”才能写出好诗。好诗就是应该“有寄托”、“有气魄”,即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时还要注重诗歌的独创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这些见解都是可贵的。但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马雅可夫斯基在新中国“十七年”形成影响事实的同时也受到“十七年”现实语境及传统文化的过滤,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十七年”诗人在热情宣扬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其接受行为已然发生了变异。由于深受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带有选择性介绍的影响,我国文艺界忽略了其未来主义思想中的分裂性、虚无性及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一些固有的悲剧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误读。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并非“直接而深远”,而是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浅层性。  相似文献   

11.
留学日本给郭沫若提供了大量阅读并翻译外国诗歌得天独厚的环境,也开启并深刻影响了其新诗创作之路。以郭沫若的自述为考察视角,以其译诗和新诗为观照文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厘清郭沫若新诗创作中那些来自外国诗人及诗作的影响因子:形式方面,郭沫若实践了自由诗体但也有民族化成分的保留,并主要使用了白话语言;内容方面,郭沫若在情调和思想上汲取了诸多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它既是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正面探讨神话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结合郭沫若同时期各类创作的实际,进入《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概念,科学与神话、民俗的关系,异域神话资源整合等有价值的命题上均显示了郭沫若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对《神话的世界》进行整体研究成为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有关神话思维与诗性特质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对歌德的批评有多次的变化,考察郭沫若笔下歌德的四重形象,对歌德和郭沫若的认知是大有裨益的。郭沫若翻译了歌德的24首诗歌及诗片段,这些译诗成功的极少,但是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至今犹为一些读者喜爱。这部作品的翻译,表现出郭沫若独特的翻译风格,也是现代白话的翻译经典。  相似文献   

14.
对郭沫若来说,日本九州博多10年的留日生活具有多重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日本文化的体验与吸收;二、对他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三、对他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考察,可以理清日本文化对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郭沫若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考察郭沫若知识分子身份的早期构建,不能忽视美国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接受美国文学影响的多元语境,以及惠特曼、辛克莱与郭沫若的新诗人身份、革命文学家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美国文学在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时,既要分析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变化的表现形态,也应注意"变"中的"不变"成分以及"不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人和政治活动家的双重角色,决定了郭沫若精神世界的双重价值品格。在五六十年代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这种复杂心理结构有着微妙的体现。这与人们通常视野中的郭沫若形象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女神》经常被理解为"一曲女性的赞歌",但是该诗集中的很多女性意象呈现出欲望化特征,缺乏形而上的道德崇高感。郭沫若心中真正欣赏的是"女性的男性化"、"男女合一",而且作者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感相当强烈,在他的意识深层,男性对于女性仍然具有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9.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本,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塑造的布衣之侠郭解,堪称游侠典范.他一生任侠,身上独特的侠义人格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这种侠义人格让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之士在乱世中能坚持自己的"侠"之道义,值得后世颂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