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4.
5.
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新观念。教学对话中应该是“目中有人”,语文教学要区分两种对话——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阅读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学对话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阅读对话的能力。语文要有人文的引导,需要人文来激活,但人文只能渗透于语文之中;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必须要有对话情怀,渗透对话精神,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对话态度和对话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过“怎么说”这个关,否则难以及格。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重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就合格的优秀对话者。 相似文献
6.
8.
9.
10.
互动对话转变——“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教学模式图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芙蓉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2):90-94
构建语文教学开放性的“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的新型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由隔离走向互动,由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由传递走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教是手段,育是目的,这种手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传承式的交往与沟通,是通过形形色色的对话完成的。人是需要交往沟通的。交往沟通,就是对话。 相似文献
12.
“对话”的张力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5):1-4
"对话"本是主要针对宗教之间的对话。从对话的目的在于减少冲突的角度看,对话的意义和范围就不应仅限于教义、教理。因为,宗教现象始终处于和社会其他要素的互动关联中,同时,这些要素自身也会在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有所变化。本文认为,对话应该有更广的范围,宗教团体、民间社会和政府管理系统是可以参与到减缓张力强度的对话框架中的三个社会系统。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注意主位立场与客位立场的关系,我们若不能理解主位的限制,就难以化解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4.
程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15.
1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8-101
留白是一种对作品全局绝佳的衬托方式,它开放性地召唤读者能动参与完成作品意义的建构。为达到画面整体效果的完形,译者应合理把握主体间性的三元关系,在思想的不断对话与融合中,采用以略译略的翻译方式再现留白的传神魅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数字媒体的兴起不仅带来了一场商业革命和媒体革命,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更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秩序,以及多元博弈格局的利益分配,比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关系。利益格局即将发生的演变,以及各方博弈者应持有的应对策略,对我们都是全新的挑战。回顾以往全球企业与媒体和受众进行沟通,实际上需要经过一道企业构筑的围墙,以便对传递的信息进行筛选、控制和过滤。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涌现和发展,这道围墙已经不攻自破。今天,受众有可能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通路深入企业内部,主动获取更多信息,同时,与志趣相投… 相似文献
18.
黎明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6,(9)
“先生”,我的头破了。”“噢,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您是著名的建筑师——人家都这么说。”“你也知道啊!哈哈,你看那座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那就是我设计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了。”“我没找错人,先生,就是您设计的那座宏伟建筑砸破了我的头。”“这个……这个这个,据我所知,享用那座豪华建筑的人士中不可能有你,怎么会砸了你的头呢?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出版业任何重大和基本问题的思考都离不开出版的两重性问题。出版两重性的主要内容是:图书既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出版既要遵循物质产品生产规律,又要遵循精神产品生产规律。我们要区分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这两个概念,精神产品只是知识产品的一部分,出版物是一种知识产品而不仅仅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具有两重性,而一般的知识产品不具备两重性,因此两重性是出版的重要属性但不是普遍属性。正确认识出版的两重性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我国的出版方针:出版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