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建国60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与改革方面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准备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阶段、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的标志.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实行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本世纪初期,世界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之后的长时期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政治制度共存,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共存,并且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都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都暴露出各种弊端.尤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迫使人们认真思索:处于相同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否应该采取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实践的结论,而是十九世纪后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宪政理念由传统走向了现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至上、决策行政化、人治治理等理念逐渐演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权至上、决策民主化、法治治理等理念。经济体制转型对宪政体制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宪政体制应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民主,建立独立的宪法监督机构来充分保障公民权利,落实依法执政,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治理的人权化、民主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大转轨。它将会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因此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体制转轨,即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教体制转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教体制。所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是时代所赋予高教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5.
理论创新的典范--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方法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他的出发点是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 ;他一开始就把市场经济仅仅作为一种组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把计划、计划经济、计划调节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看作是同义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破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一致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的认识有了创造性的重大突破 ,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解决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强化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虽然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优于计划经济,但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而这些都要靠教育来实现.这就是说,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它还受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的经济体制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它包括:办学自主权、办学经费和招生分配等,一切由国家包下来,二者是相互协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已经明显地暴露出其弱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变革。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必然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下,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根据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从发展重工业起步,加速了中国初级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新政权,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元经济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全球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又为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于是,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第二次经济体制选择,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虽然这两次经济体制选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势必发生相应变革,以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大市场机制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都离不开市场,都在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历史争议,及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指出计划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也不是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另一方面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专利,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形式。探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提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合乎逻辑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新形式,以及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照搬前苏联经济体制的模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久而久之,人们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进行研究的政治经济学 ,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发展。这一转轨经济学 ,承担有肯定现实方向 (当前市场取向改革 )、肯定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制度胜利 )、肯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三项任务。为此 ,该学科必须有理论体系上的创新 ,如可用两条主线的经济关系 (劳动占有关系与劳动交往关系 )、商品—市场经济范畴的适应性、经济体制依托的三种经济关系 (产权关系、职权关系、社会契约关系 )来作为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渐进式的改革,从对旧的经济体制修修补补转变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新旧体制替换,即经济转型。这场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并已经引起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生转型。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对社会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转轨,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时代的特色。 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并反复强调经济愈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愈要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不注意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舆论、群众心理,人们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倾斜和失衡,社会道德风气就会滑坡,这些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多元结构,社会的开放状态,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之本何凤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上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着与国际经济接轨,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来抓,作为走上世界经济.战略计划进行部署和实旅。发展科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计划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机体中发育成长的。所以,要使以高度行政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真正转向以市场为“底盘”的新经济体制上来,首先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机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生产良性循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行宏观调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是使市场主体能具有充分活性,市场客体能自由流动。从而自然形成优化配置,使市场机制在货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目标决定经济体改制改革的任务,一方面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是要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为市场客体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实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改革计划体制,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改革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基础。为此,《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许多人患有比较严重的“市场经济恐惧症”,认定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此,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来划分和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已形成固定的观念。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是受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影响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革创新精神进行艰苦探索,对原有集中型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