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转型优化升级压力,国际产能合作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 实施的焦点。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五国是中国“一带一路” 沿线的关键节点国家,被定位为中国“一轴两翼”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中的“主轴” 重点国家,新成立的“澜湄机制” 为“一带一路” 倡议在湄公河地区实现突破形成重要的战略支撑。目前,产能合作已纳入该机制五大优先合作方向,但次区域产能合作还面临诸多制约。从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出发,梳理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制约,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即通过机制构建、需求对接、产业聚集平台、早期收获项目等多种途径来推进次区域产能合作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效,从而为澜湄合作及“一带一路” 倡议在次区域加快落实服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一项进程,其与中非合作的关系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演进过程,二者相互影响、不断融合。以2015年为过渡,"一带一路"在非洲的推进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中国对非合作不断融入"一带一路"进程,推动其总体规范"非洲化",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后一阶段,根据"一带一路"的要求以及中非合作的发展形势,中非合作需要通过"战略对接"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范围、进度与重点,提纲挈领、循序渐进地回应非洲的发展诉求。"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进程,"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实践为其向更广范围的拓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以中非农产品贸易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结构。通过对中非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指数分析,探究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2018年中国与24个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显示:从整体来看,中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中非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优化和调整。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中非合作论坛等均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且潜力巨大型国家比例更高,中非农产品贸易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最后,提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文化沟通,加快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建设,提升非洲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方式升级和内容多元化以及有侧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等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投资规模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建议多措并举,通过优化投资模式、实施品牌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等措施,全面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农业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6.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参与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利用动态面板(SYS-GMM)方法研究沿线国家的制度因素、金融开放水平以及二者共同作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度因素总体上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但在不同分组中会产生不同效果;金融开放水平则促进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制度因素与金融开放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在非亚洲国家分组中该效应较为明显。该结果说明中国对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前需要对其制度环境和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除此之外,为了提升中国对外投资水平需要加快双边投资协定签署工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国家全面开放的重大战略,是中国钢铁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基于57个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钢铁产能合作潜力进行估算。研究表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钢铁产能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钢铁产能合作领域仍然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尚未开拓;中国对沿线国家钢铁产能合作潜力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的特征。因此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钢铁产能合作要科学识别合作中的影响因素、合理甄选合作东道国、深挖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8.
新理念和平合作 互利共赢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拉美主要国家阿根廷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逐步走深走实。尽管如此,拉美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并不相同,同为拉美大国且与中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巴西尚未表态,这一现象与中国同拉美国家持续深化合作的现状和愿景相悖,表明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存在差异。从拉美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差异化认知入手,分析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的深入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合作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识,通过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产能合作、加速贸易畅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路径,有力推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合作共赢的对非减贫合作过程中,秉持“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保持战略或政策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一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未来,将中非“减贫之路”作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路径,提升中非减贫合作方案的精准性,探索中非减贫知识产品共享新机制,将是中非双方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围绕“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同中国与东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的坚持与时俱进、制度引领、立足民意、内生驱动、转为危机等特点有关。在下一个十年,中国与东盟应在落实和细化既有合作前提下,谋求在发展与合作理念以及模式上的继续创新突破,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从中国的倡议,快速演进成为影响世界经济与合作的强大“合唱”,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法律服务需求与供给定位是亟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一带一路”中外企业合作共同需要法律服务保障,法律保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性关键要素,同时,中国更需要高度重视参与和引领新规则的创设,以之固化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外界的质疑及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阻碍,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共建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突破这些阻碍提供新的路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虽然国际组织参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联合国系统内全球性国际组织参与相对积极,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参与有限,且部分国际组织对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尚存在疑虑。主要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组织的目标与宗旨对接不明确,中国在部分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外部政治压力和内部问题等。突破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的困境,要深入、广泛地宣传“一带一路”核心价值观,消除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质疑;要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搭建新合作平台,不断寻求国际组织议程与“一带一路”目标的契合点;通过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将国际组织同“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中非海洋经贸合作是新时代中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的目标要求,决定了中非海洋经贸合作的坐标定位。在“逆全球化”不断抬头、国际海洋争端日益激烈背景下,要想实现中非海洋经贸持久繁荣,需要稳固的国际法律体系保障,实现合作法治化。从法治视角来看,当前中非海洋贸易、投资及其纠纷解决法律制度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和非洲国家应倡导全球“树立合作法治理念、遵循开放共享原则”、构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以及完善相关国内法等举措,推动新时代中非海洋经贸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出版贸易是中国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有助于中国出版业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实现对外贸易的新发展,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版物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为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文化距离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国家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出版物出口贸易整体处于成长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的出版物出口贸易发展,且该正向效应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优化沿线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出版物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异质性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低等收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的出版物出口贸易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文化背景相似国家的贸易的促进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共有52个国家设立了138所孔子学院,既有“一对一”合作模式,也有“一对多”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有助于推动孔子学院规模的进一步壮大,可以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助于孔子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但同时,孔子学院也面临着数量分布不均匀、合作机构和承办机构均较单一,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孔子学院应科学定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思路,丰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模式,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的主要茶叶出口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中国的茶叶贸易对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框架下研究中国与沿线主要产茶园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升具备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主要产茶国出口竞争力指标分析,指出中国茶叶出口相比“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茶叶出口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提升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19.
消除贫困是非洲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一直以来,中国都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中非合作反贫困实践与认识的不断深化,201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上,产能合作成为中非合作减贫与发展的新主题。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尽管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以及贸易往来为主要途径的中非产能合作,在推动非洲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改善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对非洲国家减贫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与非洲在产能合作反贫困实践中仍然存在反贫困基础薄弱、合作路径尚待优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一系列风险挑战。为了提高中非产能合作推动反贫困效益,优化实施路径,更好地破解合作困境,文章从政府、企业、智库、民间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是给国家发展注入灵魂与内涵的重要条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维护祖国统一以及民族团结至关重要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路径是:提升文化认同感;完善文化交流机制;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平台;构建“一带一路”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