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伦理学会和宝鸡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分析与评价”学术讨论会,1988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本刊约请到会的部分同志就如何看待传统道德问题进行笔谈,现将各人的书面发言于本期刊登,希望能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伦理学"这个西方学科的接受主要是从研究对象出发的,未能从思维方式角度思考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普遍忽视了"中国伦理学是否能成立"这一对于研究中国伦理学来说根本性的问题。其结果是人们不假思索地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学说一律称为"中国伦理学"的内容,不仅导致对西方伦理学的误解,而且无益于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从亚里士多德对phronesis与sophia在希腊文中的含义区分出发,可以发现"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前提问题非常重要,只有区分"儒家学说中有伦理学"和"儒家道德学说是伦理学"这两个判断,才能正确使用"儒家伦理学"或"中国古代伦理学"这类术语。此外,"儒家伦理学"、"中国古代伦理学"其实是用"伦理学"这一西方学科范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进行人为加工和重构的产物,决不能代替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学术;把儒家学术纳入"伦理学"等西方学科范畴,并以之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最佳现代解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自身独立性的抹杀和独特价值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一与近代西方的道德变迁不同,近代中国道德转型的动力不是来自传统道德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而是源于西方文化的外部挑战和救亡雪耻的现实逼迫。这一方面使得中国道德的自我嬗变来得异常的艰难和曲折,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近代伦理学主要不是从传统伦理学那里获得自我变革的理论资源,而是从近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武库中寻找自我转型的灵感。从宏观角度看,中国伦理学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道德人性论转向自然人性论人性论是伦理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对人性的  相似文献   

15.
由宝鸡师范学院、宝鸡市民盟、宝鸡市社科联、宝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周秦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在宝鸡师范学院召开。来自西安、临潼、宝鸡等地的5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共收到论文31篇,陕西省秦俑  相似文献   

16.
从弗莱彻的研究的主旨来看,境遇伦理学主要是要对抗长期统治西方的基督教伦理道德,矛头直指基督教传统伦理学的律法主义和教条主义,但实际上,境遇伦理学不过是对传统伦理观,特别近代以来古典伦理学中的"主体"因素的张扬。一般来说,境遇伦理学是从伦理思想方法、道德原则和价值目标三个方面来对抗基督教伦理观。本文力图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中所蕴含的主体向度,阐释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伴随它的时代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回应具有前沿意义的三大追问:"道德哲学"如何"成哲学"?"伦理学"如何"有伦理"?"中国伦理"如何"是中国"?"不惑"之境的要义,是以认同与被认同为核心的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安身立命。"成哲学""有伦理"是在现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中的"安身",核心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中国"是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立命",核心是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伦理学面临"哲学认同"的危机,危机源于两大学术误读: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哲学气质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误读。现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回归"精神"的家园,透过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而"成哲学"。"无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最明显也是最具标志意义的"惑","道德"的话语独白导致"无伦理的伦理学",它根源于中国伦理学传统的断裂和康德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不仅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问题意识,而且是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研究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天命;不仅关乎伦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关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自立。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完成三个学术推进:由概念诠释系统到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的推进;由学术气派到学术使命的推进;由"礼义之邦"到"伦理学故乡"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所以,要尝试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学,就必须给它以新的解读。文章通过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的剖析,重新解读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了环境的价值、人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和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初步确立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19.
<正>从传统到现代,伦理学通过对道德问题的研究改善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德、新伦理学,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使命。党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伦理学。杨君新近出版的《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研究》出可谓恰逢其时。该书以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为基点,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主要表现在整体意识与自私自利意识、善待他人与善恶不分、重视道德理想与空谈道德的"统一",其根源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结构。改变这种历史价值的双重特性以建立统一的道德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伦理学和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