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通道,通过其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所带来的是不同文化的变迁,制约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突出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内心理性与感性的强烈冲突.面对一个事物,人们都会用理性和感性的尺度来加以衡量,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文将对该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本体论视角判明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认识论上的分野,目的在于澄明感性与理性并非决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的,二者统一于人之思维结构中。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原子自我意识的解构逻辑和存在方式,马克思以自然现象来反观人的认识能力和生存样态,并借此阐释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认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所内蕴的启迪对于当下人们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处理此在矛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总结了建筑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并通过在浙江西南部山区进行民居调查的实例说明在建筑史研究中借鉴"口述史"方法的调查传统以及如何将这种方法纳入更加规范化和学术化的轨道,指出其在建筑历史研究尤其是民居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建筑感性工学是建筑美学与建筑工学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设计在感觉参数、知觉意象与听觉系统等感性工学维度上具有独特的美学理念。从建筑形象设计考量,感觉参数是建筑感性工学的首要维度;在建筑空间设计向度上,知觉意象是建筑感性工学的体验形态;在建筑时间设计中,听觉系统是建筑感性工学的立体声响诉求。在当代感性工学与商业资本运作下,建筑感性工学显示出建筑空间既是居住者生活情趣的视听空间,也是社会的表情、文化与身份的独特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纤维创作的总结和思考,论述了纤维艺术中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这相反相成的两部分存在纤维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并指导纤维创作者如何更好的思考和创作,在创作者、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文学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文学中的历史维度有两层含义,狭义的历史维度要求文学中描写的历史必须和历史一致,追求一种"实录"精神;广义的文学历史维度要求文学的内容具有一种历史理性、历史精神,允许作家虚构,用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反映历史内容。历史内容进入文学作品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历史的艺术化,历史的理性,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理性化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在现代社会人性化是其主要特征,即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都体现着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化,都体现着人的个体性和感性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现象通过感觉就能认识, 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 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 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 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 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最基本最深刻的现代意义是感性教育。在以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教育中,审美教育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感性和理性平衡协调发展,培育既充满活力又明晰有序、即有主体性的感受又有自主性的理性化的感性生命。  相似文献   

11.
罗振亚在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善于将史与论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的考察与理论的阐释发掘研究对象的价值与局限;善于运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分析研究对象,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的个性差异;善于将情感体验融入诗歌分析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融感性体验与理性评判为一体的研究风格。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新的交往模式。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式,由于剥离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被赋予了一些与现实世界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新内涵及新特征。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人际交往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虚拟社会人际交往的感性表征以及具体的感性特点,从而凸显人际交往从现实社会的理性向虚拟社会的感性回归的发展趋势。把握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对当下的虚拟社会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和谐虚拟人际关系的构建,进而对营造稳定积极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造型艺术是理性与感性相互作用的产物.艺术创新仍需要有基本功--理性与感性,优秀的传统不是创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呈现有术无学的状况,没有超到其应有的作用.理性体育取代感性体育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根本举措.理性体育的思想基础是贵身论哲学、人本主义思想和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是理性运动的思考者和实施者.  相似文献   

15.
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栏是一种历史文化意韵极为浓厚的建筑样式 ,本文讨论了最为有代表性的傣、爱尼、侗、壮 (瑶 )、土家族的干栏建筑 ,为中国建筑史拉出了一条独特线索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人文日益结合的信息时代 ,面对“理性越高 ,感性越个性化”的消费者 ,广告如何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呢 ?文章根据理性与感性的规律 ,评析了国内广告市场上的两大现象 ,同时从广告内容、形式、符号和消费者角度对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作了浅析。又从罗斯特和珀希 (R P)网络角度对两者融合时孰轻孰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的最大不协调之处,在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上存在的内在冲突。作者对性的感官享受的兴趣和性放纵严重后果的恐惧都很真实,他笔下的人物命运同时兼有这两个方面,凡是在性享受上获得了满足的,就很难走出死神的阴影。这是一个独特的小说人物命运的定势,也是《金瓶梅》“风情故事”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批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范式。批判理论的主要矛头指向工具理性主义。为对抗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张扬感性,试图通过审美救赎来解除革命主体性危机,培育变革社会现实的否定性力量。然而,批判理论又是以西方传统哲学理性主义作为其批判创新的根据和基础。在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中,包涵着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与契合。  相似文献   

19.
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性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活动的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是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相互关系中探讨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美育有着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作用是与具体实施美育的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直接相关的。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种特征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人的感性生命的要求和主要精神活动的理性特征出发 ,探讨了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的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