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江苏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给本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贸易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的积极转变 ,并提出了在新时期下应大力重视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 ,更好地促进江苏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并对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扩大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但会减少经济的规模;增加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采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扩大投资需求 ,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 ,以技术创新带动结构调整等措施 ,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4.
Azariadis和Drazen(1990)的人力资本门槛外部性理论研究发现,引入人力资本后两部门增长模型存在多重稳态均衡,人力资本积累跨越某一门槛值后经济体进入新的平衡增长路径.然而,现有实证研究多聚焦于人力资本对FDI等单一影响的门槛效应的存在性,在经济增长框架下讨论中国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人力资本门槛值,并考察了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对物质资本、FDI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回报率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的门槛效应确实显著存在,以人均受教育年限计算的门槛值达到9.75年,人力资本水平超过门槛值后物质资本和FDI回报率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丽  吴小涛 《统计与决策》2017,(17):152-154
高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高效舒适、绿色环保的优点.高铁的开通,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运用有无对比法,实证分析了高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拉动效应,高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先递增又递减趋势,尤其是高铁开通最初几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势头迅猛,影响显著,之后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市场范围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验证了分工模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Williamson的"倒U假说"与Krugman和Elizondo的"对外开放假说"显著成立。  相似文献   

7.
江苏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开放度对我省GDP增长的影响。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省GDP也迅速增长,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我省GDP的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指数方法的劳动结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大明 《统计研究》2006,23(6):69-72
劳动结构效应,也称劳动配置效应,泛指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引起各产业劳动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大量增加,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贡献究竟有多大?这是中国转轨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指数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两个指标的分解,完整地刻画了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效应、劳动投入效应、劳动结构效应,对同类研究方法作出了改进。文章以此方法计算了中国1978—2004年各时期的劳动结构效应,揭示了劳动结构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学机理角度分析了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加法效应和乘数效应,加法效应主要通过信息增值模式来实现,乘数效应主要是通过融合驱动模式来实现;验证了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主要是乘数效应,通过与传统要素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与劳动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大于与资本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数据要素发挥的乘数效应要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主要发挥的是加法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化经济运行理论,创新性地将城市化划分为"城"、"市"、"城市化"三个层次,并分别构建这三个层次的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测度模型;借助于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度2001—2010年期间,中国35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每个层次下各指标的这两种经济发展效应各不相同,城市化空间溢出效应多为"被动传导型",故应充分认识各城市化层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从中把握城市化经济发展效应的真实发挥状况,找到提升城市化效率的针对性途径,促进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带动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的影响,江苏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合理把握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成为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未来几年江苏经济增长趋势及影响因素变动情况进行预判,据此提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罗小峰  杜赟 《统计与决策》2012,(15):130-133
文章将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入手,在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对湖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今后一段时期的投资重点与投资结构演进方向,为推动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了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实际消费品出口值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果中国实际消费品出口值变化了,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同方向变化.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两者的均衡关系比较稳定.由于国外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影响着中国消费品出口贸易的发展,那么分析结果也预示着国外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将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贸易开放吸收能力为视角,通过理论模型推导了基于贸易吸收能力的资本项目流入经济增长效应,并利用东、中、西部1990~2009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贸易开放吸收能力的资本项目流入经济增长效应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东部地区,资本项目流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由从弥补其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阶段逐渐跨越到了通过技术溢出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度还没有能够为资本项目流入经济增长效应的发挥提供健全的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5.
经济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其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攒、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数量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三部分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宜君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以追求速度和数量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增长率成为了各国评价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高经济增长率成为各国的主要经济目标之一。这种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率的导向确实使一  相似文献   

17.
建构旅游产业的因素效应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对产值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中酒店和旅行社规模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对旅游从业者人数和游客人数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城市化和产业化角度,对东、西部现状差距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政府宏观引导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提出了西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产业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分解,研究表明:从需求层面看,投资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是增长稳定器,净流出贡献下降是近年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从生产层面看,资本投入、就业结构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带来的动力渐次更替,科技创新动力逐渐增强但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