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金管理人行为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金管理人作为股票市场上的主要投资者,其投资心理和行为将会对股票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管理人过去的成败经历对其现在的投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投资心理和行为对股票市场交易量、价格波动性和基金管理人自身投资业绩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管理人过去经常失败的经历将使其变得过度悲观,过去经常成功的经历将使其变得过度自信;股票市场的均衡预期股票交易量和均衡价格波动性总是与基金管理人过去的成功经历正相关;过去过分成功或过分失败的基金管理人都不会在未来取得最好的实际预期业绩.  相似文献   

2.
基于延迟信息的正反馈交易者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实  王磊  黄鹤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291-295
证券价格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或框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会导致正反馈交易.正反馈交易是一种短期投机行为,正反馈交易者在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买入,在价格下降的时候卖出.这种短线投机现象将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因此,研究正反馈交易者的行为特点和控制手段就有极强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可能导致正反馈交易产生的原因.在考虑了投资成本和信息到达率对套利者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后,本文建立了价格反应模型,从数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正反馈交易者产生的原因及行为特点.最后就如何引导和控制短期投机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过度自信心理是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一种非理性心理,对金融产品价格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期货市场的特征,建立了过度自信心理影响期货价格的数理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表明,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自信投机者和套利者合约交易量的增加,投机者和套利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会影响期货均衡价格的走向,同时,过度自信会平抑由噪声交易造成的价格波动。最后,本文利用模拟的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基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2)同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过度自信行为不仅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3)过度自信高管人员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随股权融资数量的减少而上升。(4)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并对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有更高的敏感性。即当公司有充裕的融资活动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投资;反之,则投资不足。本文还发现,过度投资与经营活动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基本上不受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影响,这与其它一些研究的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行为财务学将公司的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引入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当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投资决策分析的不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比较显著,分析过度自信对于公司投资行为非效率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的表现做出总结,有利于进-步改善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假设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风险厌恶、且是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对中国股票市场定价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提高将增大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和预期价格、降低股票市场价格质量和个人投资者的总体投资收益;个人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提高和股票平均供给量增加将降低股票市场预期价格和增加个人投资者总体投资收益.论文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暴涨暴跌现象、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的高溢价现象、严重偏离于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高波动现象以及个人投资者总体投资收益比较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与欧美市场普遍存在的中期动量效应所不同,我国股市表现出显著的中期反转特征。基于我国市场投资者结构与行为特征,本文构建了信息质量模型,系统研究了投资者在非持续性过度自信行为模式下股票市场的反转效应,利用分析师关注度与资金流向分别表征市场的信息质量与投资者行为,实证检验了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1)投资者的非持续性过度自信行为是我国股市整体表现中期反转特征的主要原因;(2)信息质量越低,投资者对新消息的过度自信越强,其非持续性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票的反转效应越明显。这一结果为我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市场结构、加强分析师队伍和机构投资者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此外,结合分析师关注与资金流向,反转策略能够有效获得市场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9.
陈其安  肖映红 《管理学报》2011,(9):1398-1404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假设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对公司股利分配决策的影响机理。同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如何影响其股利分配决策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观察到的项目信号值大于项目质量均值时,股利分配水平与其过度自信负相关;当高管人员观察到的信号值小于项目质量均值时,股利分配水平与其过度自信正相关;在我国股票市场环境下,股利分配水平在过度自信高管人员经营的公司中更高。  相似文献   

1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为金融理论,目前作为金融学界热门研究领域,被西方学者所研究和实践。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噪声交易理论、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理论、固锚理论等四个重要理论学说,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以及小盘股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可以由现金流代理假说解释,也可以由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解释,本文以企业的成长性、现金流特征为划分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组,并以此来区分与检验两种理论假说。研究结果显示,自由现金流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低成长—高现金流企业,将会发生企业过度投资。同样,过度自信问题较为严重的高成长—高现金流企业,也将发生企业过度投资。实证研究结果即支持了自由现金流代理假说,也支持了过度自信假说。  相似文献   

12.
<正>过度自信是人们普遍表现出的一种经常性心理偏好,而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人表现出更强的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既是其自身效应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选择的结果,同时又受到企业决策环境和治理环境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偏差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并购等方面的决策,进而会对企业价值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春鹏  吴冲锋 《管理评论》2004,16(12):37-40
基准收益率是证券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基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构建了考虑基准收益率的证券投资认知风险模型,研究了基准收益率与证券投资认知风险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证券投资的基准收益率大小与证券投资的认知风险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研究,抛弃了传统债务融资理论的理性管理者假设,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会导致企业采取激进的债务融资决策。实证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债务融资的因素以后,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产负债率尤其是短期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债务期限结构也显著正相关。由此证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是影响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债务融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四方控制权制衡、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过度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债务融资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上,关于公司控制权制衡与过度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本文通过对自由现金流量和过度投资行为的进一步分析,从控制权制衡角度出发,构建以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债权人四方为主的过度投资行为制衡模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制衡、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宝 《经营管理者》2013,(28):24-24
过度自信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分析了过度自信理论的表现、成因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也指出只有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情绪,我国的金融市场才能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府对PPP项目补偿决策的困境,引入一种单期补偿契约,同时考虑到私人投资者在政府补偿下会存在过度自信倾向,通过“均值-方差”描述而引入私人过度自信系数,建立私人投资的期望效用函数,从而运用主从博弈方法分析私人过度投资行为以及对政府最优补偿契约的影响,进而在私人过度自信不可观察情形下,讨论政府最优补偿契约的设计与选择。研究表明:虽然私人过度投资行为并不一定有助于项目预期社会效益改善,但政府总可通过相应地调整契约参数来设计适应私人不同过度自信行为的最优补偿契约,并当私人过度投资不可观测时,可根据其过度自信的概率分布情况来选择使项目预期社会效益比较大的最优补偿契约。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政府的补偿决策,也为PPP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着重从羊群效应、过度自信、有界理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和决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沪深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诗林  李扬 《管理评论》2003,15(6):28-35
行为金融的相关研究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存在各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对近期信息的过度反应。本文根据沪深股票市场过去6至36个月不同时间长度的表现,考察前期表现最好的“赢组合”与前期表现最差的“输组合”在未来各月份的相对表现的变化,以验证沪深A股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效应。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月以内,市场总体呈维持原有相对强弱状态;当时间跨度在1年以上时,市场表现出过度反应的效应。在市场中,采用“买入输组合卖出赢组合”的交易策略,根据1至3年的滞后期与持有期可以获得年均6%—14%的套利收益。  相似文献   

20.
投资者异质信念不但是股票市场的现实,也会引起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本文建立从两期到多期的交易模型,利用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模拟投资者的预期演化,旨在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导致的多种异质信念共存的情况下,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波动程度、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均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投资者规模与股票市场流动性正相关。利用MATLAB软件数值模拟多期交易过程,验证了在投资者预期演化的情况下,上述规律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行为金融和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范畴,也对投资者优化决策行为及监管部门加强流动性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